在统计造假集中整治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在统计造假集中整治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文库集
在统计造假集中整治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20
年度会员
付费阅读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召开这次统计造假集中整治工作推进会,主要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相关决策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全力推动我县统计造假集中整治工作取得实效。统计数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体温计”和“导航仪”,真实准确的统计数据对于政府科学决策、企业合理经营、社会公众了解发展态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统计造假行为,就像在这“体温计”和“导航仪”上动了手脚,会让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判断出现偏差,进而影响一系列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所以,开展统计造假集中整治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下面,我就具体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统计造假整治的重要意义

统计数据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是政府科学决策的“参谋部”,更是社会公众了解发展的“窗口”。统计造假不仅会扭曲数据本身的真实性,还会误导发展方向,损害政府公信力,破坏市场公平环境。我们必须从政治高度、发展全局深刻认识统计造假的严重危害,切实增强整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从国家发展大局看整治的必要性

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制定都依赖于准确的统计数据,统计造假会对国家发展大局造成严重干扰。一是统计数据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仪表盘”,造假会导致调控方向偏离。国家根据各类统计数据判断经济运行态势,进而出台相应的财政、货币等调控政策。一旦数据造假,就可能让国家对经济形势做出错误判断,使调控政策失去针对性和有效性,影响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二是准确统计是国家战略实施的“支撑点”,造假会阻碍战略落地。无论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还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需要以真实的统计数据为依据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评估实施效果。统计造假会使战略实施失去可靠的参照,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战略目标的实现。三是真实数据关乎国家经济安全的“防火墙”,造假会埋下安全隐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经济安全面临着诸多挑战,真实的统计数据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的风险点,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而统计造假会掩盖这些风险,使我们在风险来临时应对不及,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二)从地方经济发展看整治的紧迫性

我县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准确的统计数据是把握发展态势、制定发展策略的基础,统计造假会严重阻碍地方经济发展。一是统计数据是地方经济决策的“指南针”,造假会导致发展走弯路。我县的产业布局、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决策都需要以统计数据为参考。如果数据失真,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使宝贵的资源投入到不适合的领域,错失发展机遇。二是真实统计是地方产业升级的“助推器”,造假会延缓升级进程。通过统计数据可以清晰地了解各产业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推动产业升级。统计造假会掩盖产业发展中的真实问题,使升级措施无法精准发力,阻碍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三是准确数据是地方经济活力的“晴雨表”,造假会影响发展信心。企业投资、人才流入等都看重地方经济的真实发展态势,失真的统计数据会给外界传递错误信号,降低投资者和人才对我县发展的信心,影响我县经济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从政府公信力建设看整治的关键性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开展工作的重要基础,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和信任度。一是统计数据是政府承诺兑现的“成绩单”,造假会损害群众信任。群众通过统计数据来感受政府工作成效,评估政府承诺的兑现情况。如果统计数据造假,群众就会对政府的工作产生怀疑,降低对政府的信任,影响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二是真实统计是政府依法行政的“试金石”,造假会破坏法治形象。统计工作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范,统计造假是违法行为,会让群众觉得政府在执法犯法,损害政府依法行政的形象,影响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三是准确数据是政府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造假会削弱公开实效。政务公开是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重要举措,统计数据是政务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造假会使政务公开失去真实性,让群众无法了解真实情况,影响政务公开的效果。

(四)从统计事业发展看整治的长远性

统计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统计数据,统计造假会对统计事业造成根本性的破坏。一是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造假会动摇事业根基。统计工作的价值就在于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如果数据造假,统计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整个统计事业的根基就会动摇。二是真实统计是统计队伍建设的“试金石”,造假会败坏行业风气。统计队伍的公信力和专业性建立在坚守职业道德、实事求是之上。统计造假会让统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受到质疑,败坏统计行业的风气,影响统计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三是准确数据是统计科学进步的“催化剂”,造假会阻碍学科发展。统计科学的发展依赖于对真实数据的分析和研究,通过不断总结规律、创新方法来提升统计水平。统计造假会提供虚假的研究对象,使统计科学研究走入误区,阻碍统计学科的进步。

二、压实各方责任,构建齐抓共管的整治工作格局

统计造假集中整治工作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单位的事情,需要各方密切配合、协同发力。只有明确责任、压实责任,才能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一)强化领导责任,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领导干部是整治工作的“领头雁”,其重视程度和推动力度直接关系到整治工作的成效,必须切实履行好领导责任。一是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当好“第一责任人”。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要把统计造假集中整治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亲自研究部署、亲自督促检查、亲自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为整治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做好“直接责任人”。分管领导要深入了解整治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步骤和时间节点,加强对具体工作的指导和协调,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推进。三是领导班子要合力抓,形成“集体责任”。领导班子成员要按照分工,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研究解决整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整治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压实部门责任,履行行业监管职责

各相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本行业、本领域的统计工作负有监管责任,要切实发挥行业主管作用,加强对统计数据的审核和管理。一是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规范统计行为。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和统计要求,制定具体的统计工作规范,加强对下属单位和相关企业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确保统计数据的采集、整理、上报等环节规范有序。二是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严查造假行为。市场监管、税务等相关监管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加强对企业统计数据的监管,对发现的统计造假线索要及时移交统计部门处理,形成监管合力。三是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实现信息共享。各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互通统计数据和监管信息,避免信息孤岛,提高监管效率,共同做好统计造假整治工作。

(三)明确乡镇(街道)责任,筑牢基层防控防线

乡镇(街道)是统计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是统计数据的源头,其责任落实至关重要,必须筑牢基层统计防线。一是乡镇(街道)要健全统计工作机制,配强统计力量。各乡镇(街道)要设立专门的统计工作岗位,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明确统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确保统计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二是加强对村(社区)统计工作的指导,规范数据采集。村(社区)是统计数据采集的最基层单位,乡镇(街道)要加强对村(社区)统计人员的培训和指导,确保其按照统计制度和要求采集数据,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三是建立数据质量审核机制,严把数据入口关。乡镇(街道)要对采集到的统计数据进行严格审核,对发现的异常数据要及时核实和纠正,确保上报的数据真实可靠。

(四)落实企业责任,坚守统计诚信底线

企业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报送单位,其统计诚信是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保障,企业要切实履行好统计主体责任。一是企业负责人要增强统计法律意识,带头遵守统计法规。企业负责人要认真学习《统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认识统计造假的法律后果,自觉抵制统计造假行为,确保企业统计数据真实准确。二是企业统计人员要提高业务水平,规范数据填报。企业统计人员要参加统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熟悉统计报表制度和填报要求,按照实际情况准确填报统计数据,不得虚报、瞒报、漏报。三是建立企业内部统计管理制度,加强数据审核。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统计管理制度,明确统计数据的采集、审核、上报等环节的责任,加强对统计数据的内部审核和监督,确保数据质量。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