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坚持以改革创新为驱动,着力提升乡镇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效能。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镇政府向镇人大报告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情况制度,将人大监督国有(集体)资产制度体系延伸至乡镇基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党委统领、人民中心、问题导向、系统集成”监督方法论,并总结出“356”工作法。这一创新举措,为完善镇级人大监督体系、促进人民家产保值增值开辟了新路径,推动乡镇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朝着监督制度闭环化、报告流程规范化、督查督办精准化、资产盘活系统化、机制运行常态化方向大步迈进。2024年6月,全省人大监督乡镇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情况现场会在**市召开,省内外60多批次县市区人大前来学习交流,充分彰显了**市在该项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规范乡镇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的价值意义
(一)契合中央部署,锚定前行方向。 一是政策落实的关键一环。2017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明确要求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为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提供了重要遵循。在这一宏观政策体系下,基层落实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是对中央决策部署的有力践行,确保政策自上而下贯通执行,让国有资产“明白账”“放心账”惠及基层群众。二是治理体系完善的必然要求。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乡镇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规范其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能有效填补基层国有资产监督的制度空白,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国有资产监督网络,提升国家治理体系的完整性与协同性,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筑牢制度根基。三是增强政府公信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向人民群众交出清晰准确的国有资产账目,展现政府对国有资产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国有资产在规范管理下的保值增值,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信任与支持,提升政府在基层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二)契合民主监督,化解基层难题。 一是基层法治监督的强化。报告制度是对村民自治法以及今年5月1日实施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落实情况的有力监督手段。在基层治理中,乡镇和村组处于关键位置,国有和集体资产的管理与监督直接关系到基层法治建设的成效。通过这一报告制度,能将法治力量引入基层资产监管,确保法律法规在基层资产领域得到有效实施,维护法治尊严。二是破解基层监督缺位难题。长期以来,基层政府资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干部违规操作、百姓意见集中、人大监督缺失等现象频发。乡镇国有和集体资产“怎么管”“谁来监督”成为基层治理的痛点。建立报告制度,明确了监督主体与责任,为人大介入基层资产监督提供了制度保障,填补了监督空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资产监督缺位问题。三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规范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能有效优化基层资源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为基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坚实物质支撑。同时,通过公开透明的管理与监督,减少资产流失与腐败现象,提升基层治理的公平性与公正性,进而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三)契合基层实情,助力经济腾飞。 一是盘活存量资产,挖掘发展潜力。**市历史上乡镇企业和工业经济发达,经过长期发展积累,乡镇国有(集体)资产规模庞大。然而,当前存在家底不清、历史遗留问题多等状况,导致大量资产闲置浪费。规范报告制度,能够全面清查资产底数,精准识别有增值潜力的资产,通过科学盘活利用,将存量资产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为乡镇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二是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优质项目。清晰规范的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向外界展示了乡镇良好的营商环境和资产运营能力。以优质资产为依托,能够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带动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优化。近年来,**市部分乡镇凭借盘活的闲置资产,成功引进多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数十亿元,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三是保障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国有和集体资产的合理利用与保值增值,能为改善民生提供坚实保障。通过资产收益反哺民生事业,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规范乡镇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