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党委:
根据公司关于深化作风建设、提升治理效能的统一部署与工作要求,办公室紧密联系自身职能定位与工作实际,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在部门内部深入开展了为期近一个月的作风建设自查自纠专项活动。本次自查自纠,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提升服务效能、规范内部管理、塑造良好形象为核心,通过内部座谈、个人反思、意见征集、案例复盘等多种形式,力求将问题找准、找实、找深。全体办公室人员均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投入其中,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自我剖析与检查。现将本次自查自纠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对照检视,深刻反思:清醒认识作风建设中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办公室作为公司的综合协调枢纽、服务保障中心和形象展示窗口,其作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司决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内部运营的顺畅高效,关系到整体对外的精神风貌。通过本轮深入查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始终强调作风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对照公司领导的期望和兄弟部门、基层单位的诉求,我们的工作作风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服务意识与主动性方面,仍存在“被动响应”多于“主动前瞻”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对于一些常规性、周期性的服务工作,我们能够做到按部就班、基本完成,但在主动洞察需求、超前谋划布局上尚有欠缺。例如,在为公司领导提供决策参考时,有时满足于收集、整理现有信息,对于行业前沿动态、潜在风险隐患的深度分析和预警性建议相对不足,参谋助手的“前瞻性”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在服务各业务部门及基层单位时,更多时候是等待对方提出需求后再予以响应和解决,未能完全做到“想在前、做在前”,深入一线了解其实际困难和潜在需求,提供“雪中送炭”式的精准服务意识有待加强。偶尔还存在因事务性工作繁杂而导致的耐心不足、解释不细的情况,服务过程中的“温度”和“细腻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工作效率与执行力方面,仍存在“程序正确”重于“实效导向”的倾向。 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程序性、事务性内容居多,这在客观上容易形成按流程办事的思维定式。自查中发现,在处理一些跨部门、跨层级的协调事务时,有时过于强调环节和流程的完整性,虽然保证了过程的“合规”,但可能在时效上有所延迟,未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效率最优化。部分工作的推进落实,存在“开头紧、中间松、结尾赶”的现象,对于一些时限要求不十分紧迫的任务,紧逼感和冲刺力不足,未能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工作闭环管理的意识和能力需要强化。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虽然已推行无纸化办公,但现有OA系统及其他办公软件的功能挖掘不够深入,利用技术手段简化流程、提升协同效率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
在工作标准与精细度方面,仍存在“差不多”心态侵蚀“零差错”底线的问题。 办公室工作无小事,一字一句、一会一物都关乎公司形象。反思过往,我们在公文处理、会议组织、接待安排、档案管理等具体工作中,虽然未出现重大失误,但一些细节上的疏漏仍偶有发生。例如,公文的校对有时不够严格,可能出现个别的错别字或格式不统一;会议材料的准备有时考虑不够周全,未能预判所有可能需要的辅助资料;办公用品的采购与管理有时精细化不足,存在一定的浪费或使用效率不高现象。这种“差不多”心态,根源在于对“极端负责”工作作风的理解和践行还不够深入骨髓,未能将“严谨、细致、精准”的要求贯穿于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
在纪律观念与规矩意识方面,仍存在“弹性空间”挑战“刚性约束”的风险。 总体上,办公室全体成员能够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但在自查中,我们也意识到,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有时会不自觉地产生“灵活性”处理的想法。例如,在信息保密纪律方面,虽然深知其重要性,但在非涉密信息的口头传递、非正式沟通中,警惕性可能有所放松,存在潜在的风险点。在劳动纪律方面,虽无严重违规,但偶尔可能存在因沟通协调工作而导致的在岗时间管理不够精确的情况。对于公司一些内部管理规定的理解,有时停留在“知道”层面,对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严格执行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执行起来不够彻底、不够坚决。
在创新精神与担当作为方面,仍存在“求稳怕错”制约“锐意进取”的倾向。 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时习惯于沿用既往的经验和做法,对于探索新路径、新方法缺乏足够的勇气和主动性。尤其是在优化现有工作流程、引入新的管理工具或服务模式方面,顾虑较多,担心改变会带来不确定性甚至引发新的问题,从而倾向于维持现状。对于一些需要跨前一步、主动协调解决的“模糊地带”或难点问题,有时存在等待上级指示或依赖其他部门推动的心态,敢于牵头、敢于负责、敢于啃硬骨头的担当精神有待进一步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