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齐聚县会展中心三楼会议室,共同迎来 2025年全县基层家风家教骨干培训班的开班。首先,我代表县人社局,向专程赶来授课的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王 * 教授、县法院家事审判庭李 * 庭长,以及长期扎根基层、经验丰富的 “最美家庭”代表张桂芳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放下农活、推掉事务,从21个乡镇(街道)、327个行政村(社区)赶来的186名学员——村(社区)“两委”干部、妇联主席、党员中心户、红白理事会骨干,道一声“辛苦了”!
这次培训,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重要指示精神的又一具体行动,也是落实省委、市委“家庭文明建设三年提升工程”的关键举措。从前期调研情况看,大家手中都攥着“两本账”:一本是村里留守老人就医、儿童课后托管的民生账,另一本是邻里纠纷、高价彩礼的治理账。而家风家教,正是串起这两本账的“金线”。借这个机会,我想和大家聊三个方面的问题:为什么说“家风是基层治理的软杠杆”,怎么让“骨干成为家风的播种机”,以及“培训后要交出怎样的实践答卷”。
一、从 “鸡毛蒜皮”到“乡风文明”,家风家教是基层治理最接地气的“稳定器”
上周三,我和社保中心小李到 * 镇 * 村调研。路过村口时,正赶上村民老周家办孙子满月酒。席间没有高档烟酒,没有大摆宴席,桌上是自家种的蔬菜、腌的酸肉,宾客们端着粗瓷碗互相夹菜,有说有笑。老周拉着我的手说: “以前办喜事,全村凑份子随礼,一年到头挣的钱一半随了礼,剩下一半还得借钱还人情。现在村里定了‘红白事不超过15桌、每桌不超过300元’的规矩,咱也跟着学,钱省了,心也松快了!”
这个小场景,让我想起三年前。那时 * 村还是远近闻名的 “上访村”,因为彩礼高、赡养纠纷多,村民三天两头堵村委会大门。变化从哪来?答案藏在村妇联主席刘淑兰的笔记本里——她记了8本“家风台账”,记录着每家的“好媳妇”“孝心孩”“睦邻事”,每月在村文化广场公示;带着妇女们把《朱子家训》编成快板,在田间地头唱;还组织“晒家风”比赛,让村民自己讲自家故事。如今, * 村不仅摘掉了 “上访村”的帽子,还评上了“省级文明村”。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家风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渗透在柴米油盐里的自觉;不是 “别人家的事”,而是影响村风民风的“源头活水”。从全县来看,我们梳理了近三年12345热线投诉数据,涉及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的占比达37%,其中因家风不正引发的赡养纠纷、财产分割、婚恋矛盾又占其中的62%。反过来看,去年评选的100户“县级最美家庭”所在村,矛盾纠纷发生率平均下降41%,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提升29%。这些数据背后,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朴素真理,更是“家风正则村风淳,村风淳则治理顺”的实践逻辑。
同志们,我们手中的 “骨干”身份,不是荣誉,而是责任。你们是村里的“明白人”、群众的“贴心人”,更是家风家教的“传声筒”“践行者”。当你们能把“孝老爱亲”讲成田间地头的家常话,把“勤俭持家”变成家长里短的行动指南,就能让政策宣讲更有温度,让矛盾调解更有底气,让基层治理更有韧性。
二、从 “课堂听讲”到“落地生根”,家风家教需要“带着泥土香”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