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 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 “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决策部署,紧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立足县域“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资源禀赋,以“创建村级农业经济示范区”为抓手,探索出一条“特色产业立基、机制创新破题、要素聚合赋能、数字转型提质”的村级经济发展新路径。2024年以来,全县首批12个示范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50万元,其中5个村超百万元,带动周边37个村同步增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6%,相关经验被《 * 农业农村》期刊专题报道。现将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聚焦 “特”字当头,在产业选育上破题开篇——以“一村一品”升级工程激活特色产业新动能
产业是村级经济的 “命根子”。 我们深刻认识到,过去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粗放式发展已难以为继,必须立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比较优势,走“精准选育、差异发展”之路。2024年年初,县委农办牵头组建由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自然资源局等8个部门骨干组成的5支产业调研队,深入全县217个行政村开展“田埂问需”行动:白天蹲在田间地头看土壤、查水利,晚上坐在农家院坝听诉求、记台账,累计召开院坝会326场,发放调查问卷1.2万份,形成“一村一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三不选三必选”原则——“不选破坏生态的项目、不选市场过剩的品类、不选技术门槛过高的产业;必选本地有传统的特色种养、必选与龙头企业能对接的加工链条、必选能带动多数农户参与的业态”,最终筛选出茶叶、高山蔬菜、生态黑猪、食用菌、竹编手作等5大类18个主导产业,推动“一村一品”从“遍地开花”向“遍地结果”升级。
以 * 镇李家庄村为例, 这个传统种粮村过去因缺乏特色产业,村集体年收入长期徘徊在 8万元左右。调研队发现,该村地处海拔800米的高山区域,昼夜温差大、土壤富硒,且保留着30亩百年老茶园,于是建议发展“富硒高山云雾茶”。我们随即协调县茶产业办专家团队驻村指导,引进“福鼎大白”“金观音”等优质品种,改造低产茶园200亩;联合县供销社注册“李庄云针”商标,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由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采购茶苗,合作社负责技术培训,农户负责采摘加工,最后由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线上销售。2025年春茶上市仅2个月,就实现销售额46万元,带动62户村民户均增收8000元,村集体分红12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国感慨:“过去种玉米土豆,一年到头累弯腰;现在种茶采茶,坐在家门口数钞票,这日子总算有了奔头!”
为避免 “一窝蜂”发展导致同质化竞争,我们还建立“产业预警机制”:每季度召开全县产业分析会,对种植规模超区域市场容量30%的品类及时预警,通过“以奖代补”引导农户转向配套产业。比如2024年下半年,发现部分乡镇香菇种植规模激增,我们立即推动“香菇+菌棒加工+菌种培育”全链条发展,引进菌棒自动化生产线2条,培育专业菌种厂3家,既解决了农户“买菌棒贵、卖菇难”问题,又将产业链附加值提升40%。目前,全县示范村特色产业重复率从2023年的28%降至8%,真正形成了“一村一景、一业一链”的发展格局。
二、聚焦 “联”字聚力,在机制创新上闯出新路——以“小农户+大主体”模式打通利益联结新渠道
村级经济发展的难点在 “散”,关键在“联”。过去,农户单家独户闯市场,常面临“种得出、卖不好”“有产品、无品牌”的困境;龙头企业虽有技术、有市场,却苦于土地分散、原料不稳。我们坚持“政府搭台、主体唱戏、农户受益”,探索出“三种联结模式”,让小农户深度嵌入产业链、分享增值收益。
第一种是 “订单保底+溢价分红”模式。 由村集体牵头与龙头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约定最低收购价高于市场价 10%-15%,超出部分按农户、合作社、村集体3:3:4比例分红。 * 乡红光村与县里最大的蜂蜜加工企业 “甜源生物”合作,发展高山蜜源基地。2025年春季,因倒春寒导致蜂蜜减产,企业仍按保底价收购,秋季蜜源充足时,又将额外收益的30%分给农户,全村养蜂户户均增收1.2万元。村民王秀兰说:“以前养蜂看天吃饭,现在有企业兜底,心里踏实多了!”
第二种是 “土地入股+劳务增收”模式。 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折价入股合作社,每亩折算 800-1200元股本,同时优先安排入股农户在基地务工,按日结算工资。 * 镇清水村发展高山蔬菜产业时,将 120亩土地全部入股村集体合作社,2025年上半年蔬菜上市,除去成本后每股分红1500元,加上务工收入,户均年增收2.3万元。村会计李大姐算了笔账:“过去土地撂荒,一年赚不到500块;现在土地变‘股份’,人在地里‘上班’,一份地挣两份钱,谁还愿意外出打工?”
第三种是 “服务共享+风险共担”模式。针 对农户缺技术、缺资金的问题,由村集体联合农技站、金融机构组建 “生产服务队”,提供“统一供种、统一机耕、统一植保、统一销售”四统一服务,农资采购成本降低15%,农机作业效率提升30%;同时推出“特色产业贷”,由村集体提供担保,农户凭土地入股证明、务工合同即可申请,利率较普通贷款低1个百分点。2025年以来,全县示范村累计发放“特色产业贷”1200万元,解决农户资金缺口问题,真正实现“轻资产入伙、低成本经营、高收益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