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这次党员干部大会。会前,我们共同学习了《求是》杂志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深刻揭示了我们党和人民在百年征程中无往而不胜的核心密码。其中, “团结奋斗”四个字,不仅是我们走向未来的行动指南,更是对我们党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优良传统的时代呼唤。结合这次学习,以及当前我们单位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工作实际,我今天想和同志们交流一个主题,就是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决拒绝“好面子”的虚浮之风,自觉主动地过好“紧日子”,以扎实的作风建设,为我们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深刻认识 “过紧日子”的重大意义,坚决摒弃“好面子”的错误思想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鲜亮的政治底色和传家法宝。在当前形势下,重提“过紧日子”,并非一时之策,而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 “过紧日子”是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向全党全社会释放了从严从紧的强烈信号。这绝不是一句空话。截至 2024 年底的权威数据显示,全国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高达 107 . 6 万起,处理 152 . 3 万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的就有 99 . 5 万人。这一系列雷霆万钧的举措,赢得了党心民心。 2024 年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 94 . 9 %的受访群众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成效表示肯定。这充分说明,党风政风的转变,人民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因此,政府机关要过紧日子,是我们党中央的明确要求。作为党领导下的文化事业单位,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必须从政治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这个问题。坚持过紧日子,就是对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坚决贯彻,是对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优良作风的自觉传承,是检验我们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 “试金石”。反之,那些热衷于讲排场、摆阔气、比阔绰的“好面子”思想,本质上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在作祟,其根源在于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背道而驰,是必须坚决抵制和纠正的。
(二) “过紧日子”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历史自觉。 我们党是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诞生、发展和壮大的。从井冈山上 “红米饭、南瓜汤”的革命乐观主义,到长征路上“嚼草根、啃树皮”的钢铁意志,再到延安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奋斗精神,一部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我们单位作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英烈精神的重要阵地,更应该对这段历史有切肤之感。我们所守护和宣传的,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伟大事业。他们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依然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崇高的理想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今天,我们的物质条件早已今非昔比,但精神谱系不能断,红色基因不能变。如果我们在工作中滋生了“好面子”的倾向,比如,搞一些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办一些铺张浪费的“盛大活动”,用一些超出实际需求的“高档设备”,这不仅是对宝贵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对我们所守护的革命精神的背叛。因此,过紧日子,就是要求我们不忘来时路,从党的奋斗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把艰苦奋斗的本色融入血脉、植入灵魂,让红色江山代代相传。
(三) “过紧日子”是应对风险挑战的现实需要。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和部门都要勒紧裤腰带,把宝贵的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这种压力已经传导到我们每一个单位。从公开的预算数据看,这种 “紧”是普遍性的。 2024 年,有的兄弟单位,如成都东部新区,其 “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支出同比就下降了 19 . 6 %。具体到我们相近的领域,一些革命纪念馆 2024 年的财政支出预算相较上年就压减了 6 . 35 %,有的甚至压减了 24 %之多。文化和旅游部下属的某个服务中心, 2024 年度预算也比 2023 年执行数下降了 3 . 9 %。这些数据清晰地告诉我们,财政资金的 “紧约束”将成为一种新常态。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还抱着“大手大脚花钱”的惯性思维,还想着“爱面子、讲排场”,那不仅是思想上落伍,行动上更会陷入被动,甚至会影响到我们单位事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过“紧日子”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题,而是关乎事业发展的必答题。我们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变化,摒弃“等、靠、要”的思想,树立“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的理念,以“紧日子”换取单位事业发展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