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8 月至今,我作为县纪委监委派驻县科技局纪检监察组组长,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中央纪委历次全会精神,紧扣 “ 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 ” 职责定位,立足科技系统 “ 服务创新驱动、赋能产业升级 ” 主责主业,以 钉钉子精神 抓监督、以 “ 绣花功 ” 功夫促规范、以 “ 连心桥 ” 举措聚合力,推动驻在单位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干部作风显著转变、科创事业提质增效。三年来,牵头开展专项监督检查 23 次,推动整改问题 37 个,处置问题线索 8 件(其中自办 5 件),批评教育 6 人次、谈话提醒 4 人次,推动建章立制 19 项,驻在单位连续两年获评全县 “ 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 ” 。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以政治监督为根本,校准事业发展 “ 定盘星 ”。 政治监督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实践的。三年来,我始终坚持把 “ 两个维护 ” 作为最高政治原则,聚焦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 “ 四个面向 ” 战略部署、省委 “ 三个一号工程 ” 和县委 “ 科技强县 ” 三年行动,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 一是 紧盯 “ 关键少数 ” 强引领。 把驻在单位领导班子特别是 “ 一把手 ” 作为监督重点,建立 “ 定期谈心 +动态研判+列席会议 ” 机制。三年来累计与党组书记开展廉政谈话 12 次,与班子成员个别交流 28 人次,列席党组会、党组扩大会 67 次,重点监督 “ 三重一大 ” 决策程序执行情况。 2023 年初,在列席党组会审议 “ 县级科技专项扶持资金分配方案 ” 时,发现某企业申报材料中 “ 研发投入占比 ” 数据存疑,当场要求暂停审议并启动核查。经查,该企业为套取资金虚增研发费用,最终取消其申报资格并全县通报,倒逼党组完善《科技项目评审 “ 三审三公示 ” 制度》,将企业信用核查、现场踏勘纳入必经程序。 二是 聚焦中心工作抓落实。 围绕 “ 科技强农 ”“ 科创平台建设 ”“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 ” 三大攻坚任务,制定《政治监督重点任务清单》,建立 “ 台账管理 +动态销号+回头督查 ” 闭环机制。 2024 年 3 月,在督查 “ 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建 ” 工作时,发现部分乡镇存在 “ 重申报轻建设 ” 问题 ——某园区核心区基础设施滞后半年未达标,直接影响创建进度。我立即约谈分管副局长和相关乡镇负责人,推动成立专项攻坚组,协调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解决资金缺口 200 万元,仅用 2 个月完成道路硬化、灌溉系统改造等工程,最终该园区以全省第 3 名的成绩通过验收。此事让我深刻体会到:政治监督必须 “ 长牙带电 ” ,只有把监督嵌入中心工作全链条,才能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 三是 强化理论武装铸根基。 推动驻在单位建立 “ 第一议题 ” 学习制度,三年来督促开展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 24 次、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72 场,重点督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 2022 年 10 月,在检查某党支部学习记录时,发现部分党员对 “ 新型举国体制 ” 理解模糊,我当场指出问题并建议邀请县委党校专家开展专题辅导。此后,驻在单位创新 “ 科技 +党建 ” 模式,组织党员干部走进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特派员基地开展 “ 沉浸式 ” 学习, 2 名干部的学习心得在《 XX 党建》杂志发表,真正实现了 “” 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 。
二、以精准监督为抓手,筑牢权力运行 “ 防火墙 ”。 科技系统涉及项目审批、资金管理、成果转化等关键领域,廉政风险点多面广。三年来,我坚持 “ 带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 ” ,通过 “ 蹲点式 ” 调研、 “ 穿透式 ” 监督、 “ 清单式 ” 整改,推动权力规范运行。 一是 深挖细查风险点。 2022 年下半年,我带领组员用 3 个月时间对驻在单位权力运行流程进行全面梳理,重点排查科技项目申报、评审、验收,科技奖励评定,科研经费管理等 6 大类 21 个环节的风险点。在走访县科创中心时,有企业负责人反映: “ 个别评审专家与企业老板很熟,会不会打 ‘ 人情分 ’ ? ” 这一问题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随后,我们调取近 3 年 32 个科技项目评审资料,比对专家与企业关联信息,发现 2 名专家存在 “ 既是评委又是项目合作方 ” 的情况,立即建议党组调整专家库,将 “ 近三年与企业有技术合作 ” 纳入回避范围,并出台《科技评审专家动态管理办法》,每年更新 20 %专家库成员。 二是 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坚持 “ 严管就是厚爱 ” ,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 “ 咬耳扯袖 ” 。 2023 年 6 月,在核查某企业投诉 “ 科技补贴发放慢 ” 问题时,发现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因忙于其他事务,将 3 家企业的申请材料积压半个月未处理。考虑到未造成严重后果,我们对该科室负责人进行谈话提醒,并推动建立 “ 首问负责 +限时办结 ” 制度,明确 “ 材料齐全后 5 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 10 个工作日内兑付资金 ” 。此后,企业补贴发放准时率从 85 %提升至 100 %, 2024 年企业满意度测评中, “ 服务效率 ” 指标得分 92 . 6 分,较 2022 年提高 15 个百分点。 三是 科技赋能提升质效。 针对科技项目数量多、资金体量大、监管难度高的特点,推动驻在单位开发 “ 科技项目管理平台 ” ,将申报、评审、验收全流程线上运行,嵌入 “ 红黄绿 ” 三色预警模块(红色为超期未办、黄色为材料不全、绿色为正常推进)。我牵头制定《平台使用监督细则》,每季度抽查平台数据, 2025 年 1 月发现某乡镇科技特派员项目进度显示 “ 已完成 ” ,但实地核查发现 试验田 作物长势未达预期。经查,项目负责人虚报进度套取部分资金,最终被追回违规所得并全县通报。该平台的运行使项目监管效率提升 60 %,近一年来未发生同类问题。
三、以作风建设为关键,激活干事创业 “ 源动力 ”。 科技系统干部既要 “ 懂政策 ” 又要 “ 接地气 ” ,既要 “ 守规矩 ” 又要 “ 敢担当 ” 。三年来,我坚持纠 “ 四风 ” 与树新风并举,推动干部从 “ 不敢腐 ” 向 “ 不想腐 ”“ 愿干事 ” 转变。 一是 靶向整治形式主义。 针对基层反映的 “ 报表多、会议多 ” 问题, 2022 年底开展 “ 作风建设大起底 ” ,收集企业和群众意见 42 条,梳理出 “ 重复报送数据 ”“ 过度留痕 ” 等 6 类问题。推动驻在单位出台《精简文件会议十项规定》,将每月最后一周定为 “ 无会周 ” ,合并科技统计、高企申报等报表 12 类,取消 “ 拍照打卡 ”“ 台账留痕 ” 等形式化要求。 2025 年 6 月,我再次走访乡镇科技站,站长感慨: “ 现在报表少了、下村时间多了,去年我帮 3 家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比往年写 10 份总结更有成就感! ” 二是 树立实干担当导向。 建立 “ 正向激励 +容错纠错 ” 机制,推动党组制定《支持干部创新创业实施办法》,明确在科技项目攻关、成果转化中因不可抗力出现的非主观失误可予容错。 2024 年,某科室负责人在推进 “ 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 ” 建设时,因市场变化导致合作企业退出,造成 50 万元前期投入损失。经调查认定属于探索性失误,党组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 免予 问责,并协调引入新投资方,最终基地建成投用后年产值突破 2000 万元。此举极大激发了干部干事热情,近三年来驻在单位干部牵头或参与省级以上科技项目 18 个,获得专利授权 126 项。 三是 厚植清廉文化底色。 结合科技系统特点,打造 “ 科技 +清廉 ” 特色品牌。 2023 年联合县科协开展 “ 清廉科技进企业 ” 活动,组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观看《围猎 ·行贿者说》专题片,举办 “ 科技工作者廉洁承诺 ” 签名仪式,覆盖企业 32 家、科技工作者 200 余人次。 2024 年创新推出 “ 清廉科创讲堂 ” ,邀请退休老科技工作者讲述 “ 老老实实做科研、清清白白搞成果 ” 的故事,其中一位参与过 “ 两弹一星 ” 项目的老专家说: “ 当年我们在戈壁滩上搞科研,缺吃少穿但没人搞歪门邪道,因为心里装着国家! ” 这些鲜活的事例让年轻干部深受触动, 2025 年上半年驻在单位收到企业感谢信 15 封,实现 “ 零投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