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学常新明方向,常查常省见初心,常改常治显担当”
01
学查改怎么写,才能不落俗套、不流于口号?这篇来自陈希平的《一体推进学查改 写好作风建设“常”字篇》,没有堆砌概念,也没有回避难点,而是以“盯住关键、压实责任、回应群众”为线索,走出了一条结构扎实、语言稳健、落点见效的写作路径。全文围绕‘学’之深、‘查’之准、‘改’之实三大抓手展开,写出了学的态度、查的深度、改的温度,是当前‘八项规定’学习教育类写作中少有的既有政 治性、又有实操性的参考范文。
文章通篇紧扣“学为基、查为纲、改为要”的主线思路,构建起“常学常新、常查常督、常改常治”的内在递进结构,用“小切口”切入“大命题”,将作风建设与干部修为、群众感受、制度机制紧密衔接,体现了较高的政 治把握力、逻辑思维力与语言表现力,是“八项规定”主题写作中的范文级样本。
02
第一段:盯紧“学”的关键处,在“常学常新”中明方向、固根本
这一部分写“学”,不止于“学什么”,更在于“为什么学、学到哪一步”。文章从“学为基”入手,明确提出作风建设的第一要义在于理论清醒、政 治坚定,并将学习对象拓展到“四种敬畏”与“三种情怀”,让“学”的维度更宽、温度更暖、厚度更足。
关键词如“原原本本”“知信行统一”“凝心聚魂、固本培元”层层递进,串联起理论学习、党 性修养与人 民立场的内在逻辑,特别是“将作风建设当作‘终身课’”这句表述,落点沉稳有力,语言有分量,是理论学习类段落中的高阶表达。
03
第二段:盯紧“查”的关键处,在“常查常省”中见初心、动真格
这一段重点突出“问题导向”,通过“摆进去—找出来—改到位”的动作链条,构建出干部自我检视的闭环逻辑。文章巧妙嵌入“政 绩观是否正确”“群众工作是否走心”“问题清单能否转化为责任清单”等具体提问,形成了一组带有操作指导意义的“作风对照题”。
“见人见事见思想”“冷板凳”“心里话”等关键词增强了现实感和画面感,“作风评分表”与“群众幸福感”之间的转化链,也体现出将“查”真正落到民心处的实践导向。这一段,是全篇“从内查—到外感”逻辑的中轴关键。
04
第三段:盯紧“改”的关键处,在“常改常治”中强机制、显成效
最后一段将文章节奏推向高潮,“改”不仅是表态,更是破题之道。文章用“刀刃向内”“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开门抓学习教育”等关键词,精准落点作风整治行动的政治高度与群众温度。
特别值得点赞的是“让整改成效转化为可感知、能检验、有温度的实际成果”这一金句,既有政策表达的专业感,又有群众导向的亲和力,是把“改”写出“实效性”的经典表达。
此外,“幸福指数”“作风绳”这些小词小句,写出了“严”与“暖”的统一,也体现出作者对公文语言张力的高度控制能力。
05
写在最后:这不是一次简单总结,而是一次逻辑缜密的作风建设写作示范
整篇文章以“学查改”为纵轴,以“常学常新、常查常省、常改常治”为横轴,实现了内容结构的纵横统一,语言表达的松紧结合,逻辑递进的由表及里:
- 常学常新:打通理论学习与思想筑基的通道;
- 常查常省:压实问题导向与群众导向的交汇点;
- 常改常治:打出制度机制与群众体验的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