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怎么写不空?这篇“谨微、守公、担责”的“八项规定”材料给出答案!

“慎微处如履薄冰,守正心如照明镜,扛使命如赴战场。”

01

什么样的文章,既能紧扣“八项规定”学习教育主题,又能写出作风建设的理论高度与实践担当?来自吴聪颖的这篇《严守八项规定当“谨于微、守于公、担于行”》,以“三重定力”为结构主线,从“小切口”破题“大命题”,逻辑清晰,语言有骨,是近期“八项规定”主题理论文章中的优质范本。

整篇文章以“谨、守、担”三个动词为核心支点,对应“防微杜渐、克己奉公、勇于担当”三种作风要求,在结构上形成“从细节抓起、从立场立起、从责任扛起”的内在递进逻辑,全面展现党员干部“慎初、正己、敢为”的作风路径,是一篇“有深意、有技法、有硬度”的写作样本。

02

第一段:“谨于微”写在细处,用“小切口”织密廉洁防线

文章开篇引用“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以警句破题,点出“防微杜渐”的必要性,并进一步将其上升为“思想体检”的战略安排。关键词如“显微镜”“温水煮蛙”“一顿饭、一张卡、一杯酒”,让抽象的作风问题具象化、场景化,增强了可识别度和警示力。

结构上采用“双向发力”:一是自律维度,强调党员干部在生活细节中要知敬畏、守底线;二是制度维度,倡导建章立制、形成闭环。从“立标尺”到“强纪律”,语言克制有力,是“廉洁自守”类文章的高分写法。

03

第二段:“守于公”立于本色,用“为民镜”映照作风本真

文章将“焦裕禄不搞特殊化”的故事作为起点,着眼于当前干部中存在的“轻规范、重权力”心理惯性,不再直提“特权”一词,而以“例外意识”“优越惯性”等温和词替换,表达更显分寸,批评更具穿透力。

以“家长里短”“热炕头民声”“作风评分表”切入基层视角,形成干部作风与群众体感之间的对标机制。一方面主张“沉下身子听民意”,将“群众口碑”转化为“作风晴雨表”;另一方面强调“自我镜鉴”“马上就办”的执行力,用“真情实办”赢得“真心实评”,让文章情感更有温度,观点更接地气。

04

第三段:“担于行”落在实处,于“赶考路”扛起责任与使命

这一段节奏提升明显,从守住纪律向干出实绩自然衔接。文章围绕“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两个关键背景,精准嵌入“乡村振兴、数字经济、技术攻坚、生态保护”等重大任务,构建出“破题—担责—解题”的使命链。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硬肩膀”“躺平心态”这些对比意象,增强了语言冲击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表述既有诗意,又富画面感,是刻画党员干部“能挑担、能解题、能成事”形象的高质量表达。

05

写在最后:这不是一篇总结材料,而是一份结构清晰、表达成熟、逻辑严密的思想文稿

全篇文章既有理论站位,又有语言温度;既从个体出发,又指向系统治理。三段内容逻辑严谨、结构递进,精准切中了当前作风建设中三个典型命题:

谨于微:从细节防范中守住廉洁底线;

守于公:从立场纯粹中赢得群众信任;

担于行:从使命担当中彰显时代价值。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