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发改委组织开展了“学查改·以企观政”服务企业大走访活动,通过深入基层、下沉一线,系统学习领悟习近平经济思想和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排查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堵点痛点问题,坚决纠治损害营商环境的作风顽疾,进而精准施策推动问题整改,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以实际行动回应企业关切,凝聚发展合力,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截至目前,活动覆盖不同行业、规模、类型的市场主体**家,参与干部**人次,收集各类意见建议与诉求**条,为后续精准施策提供了扎实依据。现将有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学为先,深悟笃行,筑牢服务企业的思想根基与能力支撑
深刻理解并运用好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做好新时代发展改革工作、服务好市场主体的根本前提。我们突出“学”这个基础环节,着力在强化理论武装、掌握政策精髓、提升服务本领上下功夫,为后续查摆整改奠定坚实的思想和能力基础。
(一)深学细悟核心要义,把握政策导向要求。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提升政治站位。组织参与走访的全体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优化营商环境等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等最新政策文件,深刻理解“两个毫不动摇”的坚定立场,明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定力,切实增强服务企业发展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通过集中学习、专题研讨等方式,确保学深悟透,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二是吃透政策精髓,明晰职责边界。要求全委干部全面系统掌握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价格政策等,以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出台的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一揽子举措。重点梳理涉及企业投资准入、要素保障、成本负担、创新支持、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具体条款,做到烂熟于心、了然于胸。同时,厘清政府部门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边界,深刻理解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辩证关系,明确在服务企业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界限,避免服务缺位或干预过度。三是提升服务能力,锻造过硬本领。针对发展改革工作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强化干部队伍能力培训。一方面,提升政策解读能力,要求干部能够用企业听得懂的语言精准传达政策意图、红利和申请路径;另一方面,提升调查研究能力,掌握“解剖麻雀”的方法,善于透过企业个案发现行业性、趋势性、制度性问题。此外,强化沟通协调能力,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形成服务合力;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对走访中发现的企业突发紧急诉求能及时响应、妥善处理。通过能力提升,努力成为服务企业的行家里手。
(二)聚焦需求导向,提升政策供给精准度。 一是建立需求清单,回应核心关切。在走访前,梳理分析近年来企业反映集中的共性问题和政策诉求;走访中,带着问题清单深入车间厂房、研发一线、项目现场,与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一线员工进行“面对面”“键对键”的坦诚交流。重点听取企业在市场开拓、要素成本、税费负担、行政审批效率、创新研发支持、公平竞争环境、知识产权保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方面的真实感受和迫切需求。详细记录每一条诉求,建立动态更新的“企业需求清单”。经梳理,此次走访共收集企业反映具体困难与建议**项,涉及政策落实类**项、要素保障类**项、营商环境类**项。二是打通堵点难点,推动政策优化。对走访中反映的政策知晓率低、兑现流程繁、执行不到位等问题进行深度剖析。例如,针对部分企业反映惠企政策“看得见、够不着”或申请手续繁杂的情况,深入查找政策宣传解读机制、申报材料简化、部门数据共享等环节存在的堵点。针对企业对未来市场预期不明朗的情况,加强形势政策解读和预期引导。对属于发改职能范围的事项,能现场解决的立即协调,需政策调整的限期研究。如,针对降低企业用能成本诉求,组织专题研究并优化了**领域价格政策;针对新业态企业反映的监管不适应问题,积极向上反映争取完善监管框架,并在**领域先行试点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措施。三是注重个性服务,实施精准滴灌。深入认识到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需求的差异性。对大企业重点关注重大项目推进、全球资源配置、标准制定参与等诉求;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侧重解决融资难融资贵、人才引进培育、市场准入便利等痛点;对初创企业则关注孵化支持、应用场景开放、首台(套)政策落实等。活动期间,针对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分别组织专场政策对接会**场;为解决部分企业特殊人才引进落户难题,协调相关部门开辟了**通道。努力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增强政策供给的适配性。
(三)强化专业支撑,构建多元协同服务体系。 一是组建专业团队,增强服务深度。整合全委业务骨干,联合宏观经济、产业规划、项目投资、体制改革等领域的专家力量,组建若干专业服务小组。在走访中,不仅倾听问题,更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区域发展规划,为企业发展“把脉问诊”,提供前瞻性、建设性建议。例如,帮助**制造业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制定技术升级路线图;为**服务业企业解读“数据二十条”并指导数据合规使用;指导**农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二是搭建智囊平台,引入外部智力。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专业智库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走访中发现的企业共性技术难题或重大发展战略问题,及时通过平台组织专家会诊或专题研究。探索建立市级层面的跨领域、跨部门产业发展研究联盟,围绕前沿技术动态、商业模式创新、风险预警等进行研判,形成服务企业发展的智力支持网络。活动期间,已依托**平台为**家企业提供了专项咨询服务。三是拓展协同网络,凝聚服务合力。建立健全市、县(区)发改系统纵向联动机制,确保信息对称、步调一致。加强与工信、科技、财政、人社、市场监管、金融监管等部门的横向沟通协调,建立信息共享、问题会商、联合走访、协同督办等机制。对走访收集的、超出发改职能范围的问题,第一时间通过协调机制转办相关部门并跟踪办理进展。同时,推动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渠道,如企业家座谈会、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等,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馈效果”的工作闭环,不断提升整体服务效能与企业满意度。
二、以企观政,深查细究,精准扫描营商环境堵点痛点风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