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节能降耗工作部署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节能降耗的决策部署,分析当前我县节能降耗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安排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动员全县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压实责任、狠抓落实,全力以赴推动我县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新成效,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筑牢思想根基
节能降耗不是一般性的工作任务,而是关系到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子孙后代福祉的重大战略问题。我们必须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节能降耗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认清形势,增强危机意识
当前,节能降耗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从国际看,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各国都在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耗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质量发展对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对节能降耗工作的考核越来越严、标准越来越高。一是当前节能降耗的严峻性。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能源消耗总量也在不断增加,单位GDP能耗虽然有所下降,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节能降耗形势依然严峻。如果我们不能有效控制能源消耗,不仅会影响我县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可能错失发展机遇。二是周边地区的发展压力。周边兄弟县市在节能降耗方面已经走在了前列,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果我们不加快步伐,就会在区域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可能被边缘化,影响我县的整体发展格局。三是我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当前,国家大力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这是我们做好节能降耗工作的重大机遇。但同时,我县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存在,给节能降耗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二)把握意义,提升思想自觉
节能降耗不仅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做好节能降耗工作,对于我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节能降耗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可以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二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节能降耗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优美的环境、更清新的空气,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三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我县能源资源相对匮乏,对外依存度较高,能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通过节能降耗,可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对外部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我县能源安全。四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行。绿色发展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节能降耗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我们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节能降耗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统一思想,凝聚发展共识
做好节能降耗工作,需要全县上下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各级各部门、各企业要深刻认识到,节能降耗不是限制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长期任务。一是摒弃错误观念。要坚决摒弃“重发展、轻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观念,克服“节能降耗影响经济增长”的片面认识。要认识到节能降耗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二是树立正确导向。要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把节能降耗作为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引导各级各部门、各企业在发展中更加注重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三是形成工作合力。节能降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各级各部门要打破部门壁垒,加强沟通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企业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投身节能降耗工作,共同为我县节能降耗事业贡献力量。
(四)明确目标,增强行动自觉
目标是行动的方向。我们要根据国家、省、市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明确节能降耗的目标任务,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清晰指引。一要明确总体目标。到2025年底,全县万元GDP能耗较[基准年份]下降XX%,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XX万吨标准煤以内,重点行业能效水平明显提升,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绿色低碳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二要细化阶段目标。分阶段设定节能降耗目标,明确每年的万元GDP能耗下降幅度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确保总体目标如期实现。每年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要紧盯行业目标。针对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制定具体的节能降耗目标。工业领域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先进节能技术,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建筑领域要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交通领域要发展新能源汽车,优化运输结构;公共机构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头节能降耗。四要分解区域目标。各乡镇(街道)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特点,制定本地区的节能降耗目标,确保全县目标的分解落实。同时,要加强区域协作,形成区域联动的节能降耗工作机制。
二、压实各方责任,凝聚工作合力
责任是工作的保障,只有责任明确、落实到位,才能确保节能降耗各项工作取得实效。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乡镇落实、企业主责”的责任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一)政府主导,发挥引领作用
县政府要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节能降耗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为节能降耗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一是制定科学规划。结合我县实际,制定节能降耗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要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全县节能降耗工作提供行动指南。二是完善政策体系。研究出台支持节能降耗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节能降耗领域。加大对节能技术研发、节能产品推广、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激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节能降耗。三是加强统筹协调。建立节能降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项目资金。统筹推进各领域、各行业节能降耗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四是强化考核问责。将节能降耗目标任务纳入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加大考核权重。对完成目标任务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进行约谈问责,督促其限期整改。
(二)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
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共同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一是明确部门职责。发改部门要做好节能降耗的综合协调、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和目标考核等工作;工信部门要负责工业领域的节能降耗工作,推动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和落后产能淘汰;住建部门要抓好建筑领域节能降耗,推广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材料;交通部门要加强交通领域节能降耗,优化运输结构,推广新能源汽车;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节能产品质量的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监管,推动企业绿色生产。二是加强信息共享。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及时通报节能降耗工作进展情况、能源消费数据、节能技术信息等。通过信息共享,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资源互通、优势互补,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三是开展联合执法。针对节能降耗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发改、工信、环保、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对违法用能、超标排放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形成执法合力。四是强化服务指导。各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和乡镇(街道)的服务指导,为其提供节能技术咨询、政策解读等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节能降耗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企业加强节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乡镇落实,夯实基层基础
各乡镇(街道)是节能降耗工作的基层单位,要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责任,把节能降耗工作落到实处。一是细化工作措施。根据全县节能降耗工作部署和本地区的目标任务,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和实施方案。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村(社区)和辖区内的企业,明确责任人,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二是加强日常监管。加强对辖区内企业、公共机构等用能单位的日常监管,定期开展能源消耗检查,及时发现和制止浪费能源的行为。督促企业加强节能管理,落实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是推广节能技术。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产品,组织开展节能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辖区内企业和居民的节能意识和节能技能。鼓励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四是做好宣传引导。利用宣传栏、广播、微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节能降耗的重要意义、政策法规和节能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居民养成节约能源的良好习惯,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节能降耗的局面。
(四)企业主责,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是能源消耗的主体,也是节能降耗的责任主体。各企业要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履行节能降耗的法定义务,把节能降耗作为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是加强节能管理。建立健全节能管理制度,设立节能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节能管理人员。加强能源计量和统计工作,建立能源消耗台账,定期开展能源审计和能效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能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对节能技术研发、节能设备更新和节能改造的投入,推广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鼓励企业开展节能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技术和产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落实节能措施。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节能的标准和规范,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能源管理,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员工节能培训,提高员工的节能意识和操作技能,形成全员参与节能的良好氛围。四是主动公开信息。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公开企业能源消耗和节能降耗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参与节能自愿协议等活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