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负责人在群体党员警示教育大会讲话

国企负责人在群体党员警示教育大会讲话-文库集
国企负责人在群体党员警示教育大会讲话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20
年度会员
付费阅读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警示教育大会,集中学习典型案例,这既是集团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的实际行动,也是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党员领导干部廉洁教育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深入剖析典型案例,引导大家以案为鉴、以案促改。全体同志要从中汲取教训,持续强化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 清正廉洁、担当实干,切实把警示教育成果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恪守纪律规矩、忠诚履职尽责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下面,我围绕会议主题谈三点意见。

一、深挖问题根源、找准症结,深刻汲取经验教训

刚才通报的这几起典型案例,涉及 权钱交易、利益输送、生活腐化等方面,性质恶劣、代价惨重、教训深刻。剖析这些案例根本目的在于以案为鉴、警醒自身 ——决不能让今天的“案中人”成为明天的“自己人”。 所以我们要深挖根源,找准症结,开好药方,我认为这些干部的堕落有以下几点主要原因。

(一)理想信念动摇,政治定力根基不牢

剖析诸多违纪违法案件,根源都在于理想信念滑坡、政治定力丧失。他们背弃 入党誓词 ,偏离党的宗旨,在诱惑面前防线失守。究其原因 首先是理论学习浮于表面。 部分领导干部对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浅尝辄止、断章取义,甚至将其视为 “软指标”而敷衍应付。这种学习上的“虚”,必然导致思想“空”,面对复杂局面或利益诱惑时,就容易迷失方向、动摇立场、失守底线。 其次是 “三观”扭曲错位。 个别干部长期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私欲如野草般疯长蔓延,将服务人民异化为谋取私利,把公权当作敛财工具,模糊公私界限,将组织赋予的权力变为个人利益交易的筹码。这种价值观的畸变,是其滑向腐败深渊的内在根源。 再者是党性底色不纯。 党性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党龄增长、职务提升而自然提高,必须终身修炼。一旦放松自我要求、思想懈怠、精神麻痹,必然导致精神 “缺钙”,在形形色色的“围猎”中败下阵来。

(二)纪律规矩意识淡化,行为底线失守

众多腐败案例警示我们,防线失守往往始于小节、溃于蚁穴,最终在温水煮蛙中坠入深渊。其危害性主要体现为三点 。 一是 “小节无害论”危害尤烈。 腐败的起点,常系于一包烟、一顿饭、一张卡这样的 “小节”。收受时自欺“仅此一次”,违规时总想“下不为例”。殊不知每一次破规都在侵蚀纪律堤坝,每一道口子都在为贪欲泄洪。看似寻常的“人情往来”,实则是权力异化的温床。小节不守,终失大节;堤坝不固,必成汪洋。 二是 特权思想根深蒂固, 凌驾于群众之上 。 部分领导干部自视特殊,视制度如 “稻草人”、规则似“橡皮泥”,认为约束是管束他人,自身则可“灵活变通”、享有“例外”。对公务接待、用车用房等规定置若罔闻,对群众诉求推诿扯皮。正是这种“特殊人”心态,导致行为底线层层失守,最终滑向特权腐败深渊。 三是 侥幸心理作祟,无知无畏终酿大祸。 一些干部对党纪国法学习不深、敬畏不足,甚至漠然视之。面对明令禁令,仍心存 “查不到我”的幻想,或迷信“法不责众”。在侥幸与无知的双重裹挟下频频越界,由小错积成大恶,量变终致质变,直至身陷囹圄,追悔莫及。

(三)监督监管缺位,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国有企业作为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之地,历来是腐败易发多发领域。近年来触目惊心的国企领导人腐败案件, 无不在 警示我们:监督失效是腐败滋生蔓延的关键症结。究其根源: 一是 监督意识淡薄,拒斥约束。 部分领导干部对监督心存抵触,错误地将监督视为 “束缚”而非“保护”,甚至刻意规避监督。 大家 必须清醒认识到, “权力不受监督必然导致异化,绝对权力必然滋生绝对腐败”是铁律。 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与纪律约束,表面看是 “自由受限”,实则是为自身构筑抵御诱惑的“防护堤”和规范用权的“安全锁”。 二是 监督体系虚化,形同 “牛栏关猫”。 监督体系长期存在漏洞,未能做到严密有效, “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困局普遍存在。在此环境下,个别领导干部权力失控,决策“一言堂”、花钱“一支笔”、用人“一句话”,甚至将分管领域异化为规避集体领导与监督的“独立王国”。 三是 执纪问责宽松软,震慑严重不足。 对违规违纪问题查处不及时、不到位,责任追究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未能形成 “露头就打、 伸手必被捉 ”的强力震慑,导致腐败成本畸低,变相纵容侥幸心理,成为腐败蔓延的重要推手。 这些问题 叠加,使得监督的 “利剑”未能高悬,“笼子”未能扎紧,为权力任性 打开 方便之门。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