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巡察整改工作约谈会,既是落实上级党委关于巡察整改工作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对前期整改推进不力、进度滞后问题的严肃提醒,更是推动企业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举措。刚才,巡察办通报了各单位整改工作进展情况,部分单位负责人作了表态发言。从通报情况看,虽然大部分单位能够正视问题、积极整改,但仍有个别单位存在 “ 认识不到位、行动不迅速、措施不具体、效果不明显 ” 等问题,甚至出现 “ 纸面整改 ”“ 数字整改 ” 的倾向。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必须以 “ 刀刃向内 ” 的勇气和 “ 抓铁有痕 ” 的力度坚决纠正。下面,我结合当前形势和任务,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巡察整改的极端重要性
巡察是政治监督,整改是政治任务。作为国有企业,我们必须从政治高度看待整改工作,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第一,整改是践行 “ 两个维护 ” 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巡视发现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不解决,比不巡视的效果还坏 ” 。上级党委开展巡察,是对企业的一次全面 “ 政治体检 ” ,反馈的问题直指要害、切中关键。如果我们对待整改敷衍塞责、虚以应付,就是对上级党委权威的挑战,就是对 “ 两个维护 ” 的背离。尤其是涉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等方面的问题,必须作为整改的重中之重,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第二,整改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面临市场竞争加剧、改革任务繁重、风险挑战增多等多重压力。巡察反馈的问题,既有 “ 老问题 ” ,也有新出现的 “ 新情况 ” ;既有面上共性的 “ 通病 ” ,也有个别深层次的 “ 顽疾 ” 。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 “ 绊脚石 ” 。比如,反馈中提到的 “ 项目投资决策不规范 ”“ 成本管控粗放 ”“ 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 等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效益和竞争力;再如, “ 选人用人机制不健全 ”“ 基层党建薄弱 ” 等问题,严重影响干部队伍士气和党组织凝聚力。我们必须把整改作为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的重要契机,通过解决问题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整改是检验企业党委管党治党责任的重要标尺。 整改工作能否落实到位,关键看责任是否扛牢、措施是否过硬、作风是否扎实。如果对问题视而不见、对整改推诿扯皮,就是典型的 “ 不担当、不作为 ” 。企业党委必须把整改作为检验 “ 四个意识 ” 强不强、 “ 两个责任 ” 落实到位不到位的试金石,以整改的实际行动诠释政治忠诚,以整改的实际成效彰显责任担当。
二、直面问题短板,以 “ 刮骨疗毒 ” 的勇气正视整改中的不足
从前期巡察整改情况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必须引起高度警觉。
第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整改主动性不强。 个别单位对巡察整改的政治性、严肃性认识不足,存在 “ 过关心理 ”“ 应付心态 ” ,认为整改是 “ 软任务 ” 、是 “ 阶段性工作 ” ,没有从讲政治的高度看待整改,没有将整改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比如,有的单位对反馈问题 “ 照单全收 ” 但 “ 照单不改 ” ,整改方案大而化之、措施空洞无力;有的单位对整改责任 “ 上热中温下冷 ” ,班子层面重视,但部门和基层落实不力。
第二,责任落实不到位,整改推进不力。 个别单位存在 “ 整改主体责任虚化 ” 问题,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没有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而是当 “ 甩手掌柜 ” ;分管领导对分管领域问题整改不闻不问,甚至以 “ 业务忙 ” 为借口拖延整改;责任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导致问题整改 “ 悬在空中 ”“ 落在纸上 ” 。比如,对 “ 三重一大 ” 决策不规范问题,有的单位认为这是 “ 领导班子的事 ” ,与自己无关,没有从制度流程上完善;对 “ 历史问题 ” 整改,有的单位以 “ 情况复杂、涉及面广 ” 为由,久拖不决。
第三,整改措施不具体,成效不明显。 个别单位整改措施缺乏针对性、操作性,存在 “ 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 ” 现象。比如,对 “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存在 ” 问题,有的单位仅停留在 “ 减少文件数量、会议次数 ” 层面,没有从考核机制、工作方式上深挖根源;对 “ 廉洁风险防控不到位 ” 问题,有的单位仅制定几条 “ 禁止性规定 ” ,没有建立 “ 全流程、闭环式 ” 防控机制。整改效果评估也流于形式,存在 “ 自我评价高、实际成效差 ” 的矛盾。
第四,长效机制不健全,问题反弹风险大。个别单位整改 “ 重当下、轻长远 ” ,对共性问题、深层次问题没有举一反三、标本兼治,导致 “ 旧病复发 ” 。比如,对 “ 项目资金监管漏洞 ” 问题,有的单位仅追回资金、处理责任人,但没有完善审批流程、加强审计监督;对 “ 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 ” 问题,有的单位仅调整支部书记、补选委员,但没有建立常态化培训、考核机制。整改成果没有转化为制度优势、治理效能,难以形成长效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