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县以“市厅共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坚持以职业教育为载体,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组建运行乡村振兴学院,开展政校企社多维合作与探索,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持续加力,打造了“立足三农、服务振兴、多元协同”的“**范式”。
一、强化科学统筹,开辟新径、育训并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牢固树立大抓乡村人才振兴的鲜明导向,坚持从“本土端”发力,完善体系、因需施教,构建乡土人才培养格局。强化资源整合。抓好全国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在乡村振兴学院内部设立职业农民部、产业发展部、社区教育部和学历提升部4个二级系部,制定《**县培训资源整合方案》,整合人社、工信等部门培训资金、基地、资源,年均投入1000余万元,累计招录教师75名,新建5500平方米公共实训基地和800平方米餐饮实训基地,有针对性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为乡村振兴助力。强化能人培育。与省农业经济职业学院联合开办乡村振兴基层管理干部专科班,实施农村基层后备人才学历能力“双提升”行动,培养能人党员、能人村干部,开展全覆盖职业进修,作为考评奖励的最高权重项、评定公职的一票否决权。目前,培训村两委成员及驻村干部190人,院县联合培养乡村振兴基层管理干部294人。全县95个行政村有村级企业112个,年收入5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90%,近两年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翻了一番。强化多元培训。坚持既培养乡土人才,又“破土增香”,开展焊工、育婴、康养、电商、烹饪等职业技能培训68个班次,培训2793人,实现创业340人。承办**电业、农业农村、卫健、妇联等行业培训653人,开展新型农机操作培训50人,社会培训总量达到3.1万人次。
二、健全合作机制,借智借力、科技赋能,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统筹开展多方合作,推动政、院、校、企、协会合作共建五位一体。开展县校合作。以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创建为抓手,会同东北农业大学建立11个产业联盟,开展培育优质专用品种、推广适宜种养技术、加强农技农艺融合等7方面32个共建项目,规划建设县乡村三级科技示范园区122个,推广新技术成果134项,在玉米品种研发、大田作物栽培、盐碱地施肥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吸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50余所高校1723名师生参与乡村振兴课题研究,打造鱼菜共生、籽用黄瓜等特色村12个,培育“鹅书记”、“笨蛋哥”等党员致富带头人37名。建立235人专家智库,组建科技服务队、农村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和专家顾问团,为光辉村、巨宏村等30余个村办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开展跟踪服务。“智力下乡、陪伴建设”在**已经有了生动实践。开展校企合作。紧密对接全县“133”产业体系,把专业建在产业上,锚定农民和企业所需,开设企业订单培养班,与首农双河农场、飞鹤、牧原等县域企业深度合作,实现招工即招生、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解决产业工人短缺难题。目前,已与东北地区唯一的金属制罐全产业链企业奥瑞金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打造成奥瑞金总部战略人才培养基地。为首农培训青年管理干部65人,为**电力公司培训679人,培训培养畜牧高端技能人才1000人。开展校村合作。线上课堂“农民网上点菜、专家在线下厨”,线下课堂“农时决定课时、学情决定形式”,将课堂开到群众的地头、村头、炕头和心头。累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达5000人,涌现出霁朗米业高永红、飞航大队纪长江、金砖家庭农场陈海、农旺玉米合作社苑忠国等为代表的创业典型、致富带头人、合作社理事长以及农业经理人307人。课程体系建设得到教育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等高度认可,教学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一等奖、省级特等奖和一等奖。
三、瞄准社会需求,弘扬新风、提升素养,与基层治理无缝衔接。创建“学分银行”,社区、村教学点全覆盖,以乡村振兴学院为基底,打造**自己的“社会性大学”。坚持与终身教育相结合。把全民终身学习理念落到基层,与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学习思想、文化、技术、经验,提倡从现在出发,每天进步一点,向学习点赞。坚持与老年教育相结合。与老年大学一体发展,依托社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面向老年群体、陪读家长群体等重点人群,开设18个专业,接收老年学员1300人次,打造老年人学习、生活、娱乐的乐园,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学员杨秀山参加了2023年全国老年教育书画类教学成果展,其书法作品《郑板桥诗》荣获我省唯一的全国一等奖。坚持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在全县10个乡镇、8个社区设立社区教育学校,在95个行政村设立社区教育教学点,实现了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全覆盖。坚持党建引领,结合“三进三服三推动”,深入企业、农户精准掌握学习需求,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培训,每年开展各类培训达5万人次,乡风文明建设发生根本性变化。2023年全县信访总量同比下降35%,法院新收各类案件同比下降18%,呈现出了向上向善的文明新气象。
改革宣传信息2
近年来,**区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坚持在体制机制、互嵌融合、惠及民生上“三向发力”,将民族团结进步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度融合,有形有感有效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凝聚各族群众同舟共济、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一、坚持在健全体制机制上发力,确保“有形”。以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抓手,加强基层党组织对民族工作的统筹协调、研究谋划和推动落实,形成人人讲团结、个个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贡献的良好局面。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将民族团结工作纳入党的建设、维护稳定、经济发展等工作的全过程,成立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领导小组,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紧密配合的工作格局,明确51家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完善23项具体任务,确保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组织、有制度、有保障。二是坚持思想引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年度学习的重要专题和必学内容,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全面系统学习、深入研讨交流,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推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三是汇聚共建合力。建立区、街镇、社区(村)、网格四级民族工作网络体系,将民族工作与中心工作有机融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区干部教育培训计划,融入全区16所中小学校德育课程,作为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重点宣讲内容。发挥工青妇、工商联的桥梁纽带作用,对妇女、青少年、企业职工、非公经济人士采取分众化宣传教育措施。与中车齐车、飞鹤等重点企业建立共建关系,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
二、坚持在推动互嵌融合上发力,做到“有感”。突出做好“融”字文章,全面实施三交计划,因地制宜,不断丰富“民族团结进步+”载体,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社会和谐大局更加稳定。一是坚持农文旅融合。统筹乡村旅游资源,成立**旅游联盟,推出研学游、生态游、休闲游三大主题,将单一景点和旅游项目串联起来,形成飞鹤大道旅游产业带。将扎龙满族村打造为特色旅游村,大力扶持民俗文化,大力开发露营地、民宿、农家乐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突出“观摩、体验、教育”三大功能,将徐秀娟故居打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引导各族群众传承红色基因,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二是丰富青少年交流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在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等学科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授课内容,利用开学第一课、主题班团会、校园文化墙、红领巾广播站等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双向交流、立德树人、实践育人为抓手,举办各族青少年夏(冬)令营活动、开展红领巾手拉手等交流活动。建立跨区域多形式合作机制,人民小学与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长所乡完小结为对口单位,开展书信往来、主题团队会等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互帮互助。三是构建“互嵌式”社区。以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目标,将龙华街道和平社区等3个社区打造为全省“六共”互嵌式典型社区。建立红石榴服务站6个,为各族流动人口提供就地落户、子女入学、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等方面的针对性服务,让流动人口融得进、留得住、过得好。打造石榴籽家园5处,把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区环境建设,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将民族团结意识根植于心、外化于行,打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