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全生产工作计划部署——紧扣时代脉搏,奏响安全之声

2025年安全生产工作计划部署——紧扣时代脉搏,奏响安全之声

一、引言

安全生产,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在2025年,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安全生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与新机遇。新兴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科学合理地部署2025年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计划旨在紧扣时代脉搏,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奏响安全生产的时代强音。

二、计划背景与目标

(一)背景分析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国内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迅速崛起,这些产业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到许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其安全风险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例如,人工智能设备的运行安全、新能源电池的储存与使用安全等,都给安全生产监管带来了新的课题。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如制造业、采矿业等也在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生产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但部分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未能及时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存在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员工安全意识淡薄等问题。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密集开展,建筑施工安全、城市公共安全等面临着巨大压力。

(二)明确目标

事故控制目标:全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上一年度显著下降,坚决杜绝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加强安全监管、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防控,将事故发生率控制在最低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责任落实目标: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安全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建立健全从企业主要负责人到一线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职责,确保安全生产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

能力提升目标: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明显提升,安全文化氛围更加浓厚。通过开展广泛的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全员参与、共同关注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

三、重点工作任务

(一)强化安全责任落实

1.细化责任分工

政府层面:各级政府部门要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制定详细的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将监管任务分解到具体部门、具体岗位,确保监管工作无死角、无盲区。例如,应急管理部门要统筹协调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矿山、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的综合监管;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对本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具体监管。

企业层面:企业主要负责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要切实

履行好安全生产的全面责任,亲自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从主要负责人到一线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将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环节。例如,车间主任要对本车间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班组长要对本班组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员工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2.严格责任追究

对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还要倒查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建立健全事故调查处理机制,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即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事故责任人和广大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没有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不放过,对事故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处理。

建立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制度,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和个人,在招投标、资质审核、信贷融资等方面予以限制,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促使企业自觉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二)深化重点领域专项整治

1.危险化学品领域

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运输、使用等各环节的安全监管。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对危险化学品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确保企业依法依规生产经营。例如,对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场所,要检查其防火、防爆、防雷、防静电等设施是否完好有效;对危险化学品的运输车辆,要检查其是否符合安全运输要求。

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对重大危险源实施重点监控,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和监测预警系统,实时掌握重大危险源的运行状态。例如,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重大危险源的温度、压力、液位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

加快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改造工作,降低城市安全风险。制定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改造计划,明确搬迁改造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搬迁改造工作有序推进。同时,加强对搬迁改造过程中的安全监管,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2.矿山领域

加强对矿山企业的安全监管,加大对矿山通风、排水、供电等系统的检查和维护力度。定期对矿山设备设施进行检测检验,确保其正常运行。例如,对矿山通风系统,要检查其风量、风质是否符合要求,通风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对矿山排水系统,要检查其排水能力是否满足需求,排水设备是否完好。

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提高矿山安全生产的科技水平。鼓励矿山企业采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实现矿山生产的智能化监控和管理,减少人员下井作业风险。例如,建设矿山智能化监测系统,对矿山的生产环境、设备运行状态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

加强对矿山外包工程的安全管理,规范外包施工队伍的安全生产行为。严格审查外包施工队伍的资质和安全生产条件,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双方的安全责任。加强对外包施工队伍的日常监督检查,确保其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

3.建筑施工领域

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监管,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安全规范和标准。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例如,对施工现场的脚手架、模板支撑、深基坑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要严格按照专项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加强安全检查和验收。

加强对深基坑、高支模、脚手架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专项治理。制定专项治理方案,明确治理目标和措施,加强对这些工程的监督检查,确保施工安全。例如,对深基坑工程,要检查其支护结构是否稳定,降水措施是否有效;对高支模工程,要检查其模板支撑体系是否牢固,立杆间距、横杆步距等是否符合要求。

加强对建筑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管。定期对建筑起重机械进行检验检测和维护保养,确保其安全运行。建立建筑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档案,记录其安装、拆卸、使用、维修等情况。

(三)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1.加大安全投入

企业要按照规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确保专款专用。安全生产费用要用于安全设施建设、设备更新、安全培训等方面,不得挪作他用。例如,企业可以利用安全生产费用购买先进的安全防护设备、改善作业环境、开展安全技术研发等。

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安全生产的科技含量和自动化水平。通过技术创新,减少人为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例如,企业可以引入智能化生产设备,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减少人工操作失误。

2.加强安全标准化建设

推动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制定各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和规范。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例如,企业可以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等,规范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

对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奖励。如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激励企业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对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的动态管理,定期进行复审,确保企业持续保持标准化水平。

3.强化安全培训教育

企业要制定详细的安全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培训内容要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操作规程、应急救援知识等方面。培训方式要多样化,如采用课堂教学、现场演示、案例分析等,提高培训效果。

加强对新员工和转岗员工的安全培训。新员工上岗前必须接受三级安全教育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转岗员工要接受新岗位的安全培训,掌握新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

(四)加强安全监管执法

1.创新监管方式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平台。整合企业安全生产信息、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监管执法信息等,实现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例如,通过监管信息平台,监管人员可以实时查看企业的安全设备运行情况、隐患排查治理进度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问题。

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及时公开检查结果。提高监管执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2.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安全生产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定期组织执法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和考核,确保执法人员熟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执法程序。

严厉打击各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企业,依法责令停产整顿,直至关闭取缔。对非法生产、经营、储存危险物品等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维护安全生产秩序。

(五)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1.修订应急预案

各级政府和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要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明确应急救援的组织指挥体系、响应程序、救援措施等内容。例如,针对不同类型的生产安全事故,制定详细的应急处置方案,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

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和评估。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演练结束后,要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和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2.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组建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加强对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例如,开展应急救援技能培训、实战演练等活动,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实战水平。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建立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制定志愿者队伍管理办法,明确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

3.强化应急物资储备

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和应急救援需求,储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如消防器材、急救药品、防护用品等。

加强对应急物资储备的管理和维护。定期对应急物资进行检查和更新,确保应急物资充足、完好。建立应急物资调用机制,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调配和使用应急物资。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