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三心”意识形态思想建设机制破除斗争态度上的“软”。砺初心。 强化领导人员、广大党员、职工群众三类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进车间、到一线、入班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举旗定向; 铸同心。 传承优良传统,弘扬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罗阳精神;传承历史文化,讲好航空故事、沈飞故事,以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为“体”,薪火相传; 聚人心。 推进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势任务、党史厂史四种教育,以职工思想教育为“用”,凝心聚力。
二是“三责”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机制严防责任落实上的“懈”。定责明目标, 工作责任项目化、具体化、清单化,明晰责任链条; 履责强举措, 与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紧密结合,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强化工作推进; 考责保落实, 融入党建考评、融入生产经营,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强化问责刚性,确保落地落实。
三是“三力”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培养机制转化队伍建设上的“弱”。提升辨别力。 从严学、从实学、从深学,强化理论学习效能; 提升凝聚力。 深入领会、深入剖析、深入整改,强化主题教育效果; 提升工作力。 落实制度层、目标层、操作层的三层指导,强化培训效用。
四是“三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机制直击阵地建设上的“虚”。管宣教阵地 。突出规范管理、发声引领、融媒建设的三个强化,做实宣教阵地; 管线上阵地。 突出航空云管理、公司党委管理、直属党组织管理的三级层次,管控线上阵地; 管线下阵地。 突出完善的基础设施来支撑、科学的规章制度来支撑、严格的责任落实来支撑,盘活线下阵地。
五是“三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机制聚焦风险防控上的“散”。抓内控。 推进组织架构、制度架构的二层架构建设,抓好内控保障; 抓监控。 推进以一线班组为网格、以重点人员为网格、以重要阵地为网格的三级网格建设,抓细舆情监控; 抓宣教。 推进以专项载体活动、专题宣传活动、专题培训活动的三类活动建设,抓实风控宣教。
三、推进五项行动,聚焦主责主业落地落实
把推进专项行动作为推动一线意识形态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聚焦主责主业,推动实施五个“一线行动”,进一步做实意识形态工作。
一是“旗帜”行动,让一线意识形态工作“红”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航空事业发展。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弘扬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一直是高高飘扬在攻坚一线的“旗帜”,引领着干部职工奋勇前行。内育红色文化,外扩崇高情怀。在科研生产一线,创建了罗阳共产党员突击队、罗阳共产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罗阳青年突击队、罗阳青年志愿者服务队2000余支,参与突击攻坚达50000余人次,解决各类生产技术问题千余项。通过在央视播出《航空报国英模罗阳》、在《人民日报》《中国航空报》和《沈阳日报》等中央和地方媒体广泛宣传“罗阳突击队”事迹,持续掀起弘扬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学习罗阳精神热潮。
二是“阵地”行动,让一线意识形态工作“强”起来。 推进公司级、单位级两级“党校•培训学校•团校”三校融合建设,打通政策精神传递“最后一公里”。在一线部门、单位建立“党校•培训学校•团校”分校 46 家,全级次、全覆盖开展分校理论培训、专家讲座1100余期,组织开展“百人百讲微党课”活动,收集微党课102门,为实现全体党员同心同德,干部员工同频共振,广大青年同心向上提供了强大的载体。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以精塑航空报国初心、精育忠诚航空情怀、精益履职尽责技能为目标,持续开发党建业务、精神解读、四史、文化修养等七大课程模块,共计 82 门课程,分层建立课程谱系。持续打造专家内训师队伍,累计培养内训师2520余人。
三是“点检”行动,让一线意识形态工作“严”起来。 编印《思政工作“十必做”点检手册》,涵盖理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管理、网络舆情监控等十大项必做工作,以此作为推动基层党组织责任落实的有力抓手。《点检手册》重点突出工作指导和提示提醒,针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如何开展职工思想教育”“究竟该怎么管理意识形态阵地”等共性问题,共确定45个具体点检指标、5张表格、 16个附件、7个附录,使得工作规范化表单化,保证事项落实不遗漏,工作贯穿到基层。
四是“调研”行动,让一线意识形态工作“活”起来。 建立“党委开展年度职工思想动态网络问卷调研,直属党组织开展季度职工思想动态反馈,所属总支、支部开展职工谈心谈话”三层调研结构,“改革改制单位、经营困难单位、涉外单位、装备任务繁重单位”4个方面重点单位职工思想动态季度统计的工作机制,及时有效地了解掌握了不同状态单位的员工思想状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止了群体事件的发生。加强各群体的思想动态分析评估,分层分类、重点把握、一点一策,细化、分析并掌握不同类型职工的思想动态,推进“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五是“关怀”行动,让一线意识形态工作“暖”起来。 持续深化“塑魂、聚力、维权、惠员、暖心”五大工程。大力开展员工人文关怀,建成“新时代职工之家”12处,4576名员工受益;聚焦中心任务,组织2万余人次参加年度“争先创优”等劳动竞赛,劳模工匠“揭榜挂帅”解决技术问题35项;优化福利平台,职工满意度大幅度提升;救助病困职工3410人次,组织14180职工参加《在职职工综合互助保障计划》;开展金秋助学工作,开展专家、劳模、先进人员疗休养工作;集中组织慰问科研生产一线大干职工,全覆盖慰问外场驻点职工1.5万人次。大力实施EAP项目、组织开展6大主题培训350场,营造安心本职工作的良好环境,职工积极乐观情绪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