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区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以打造“e齐办”政务服务品牌为目标,聚焦“帮办代办”服务机制、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载体四方面,大力推进“帮办代办”增值化服务,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的“大帮办”服务场景。
(一)推行审前预审帮办服务。打造专业预审团队。 从各审批部门选拔业务骨干32人组建审前预审专班,针对企业群众提交的材料,开展“形式审查+实质指导”,一次性告知缺项材料和整改要求。2024年预审材料1.5万份,材料补正率下降45%,审批通过率提升至92%。 优化“预审+收件”衔接流程。 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审前帮办区,配置智能叫号、材料预审终端等设备,群众完成预审后,通过系统自动推送至综合窗口,实现“零等待”无缝对接。推行“预审容缺受理”机制,对非关键材料缺失的,允许企业群众在规定时限内补交,2024年容缺受理事项1200件。 建立预审反馈改进机制。 定期分析预审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反向推动审批部门优化办事指南,细化材料提交标准。2024年修订办事指南28项,新增常见问题解答56条,进一步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体验。
(二)提升大厅兜底服务。完善兜底服务体系。 设立“一件事”兜底窗口6个,配备专职人员18名,负责协调解决非标类、个性化诉求。制定《大厅兜底服务操作规范》,明确受理范围、办理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强化首问负责和协同联动。 推行首问负责制,首问责任人全程跟踪问题办理,需跨部门协调的,启动“内部流转”机制,24小时内形成解决方案。2024年通过兜底服务解决群众“无门可找”问题380件,涉及老旧小区改造审批、特殊群体证件办理等复杂事项。 创新服务方式方法。 增设“流动咨询岗”,在大厅巡回解答群众疑问;建立“疑难问题会诊”制度,邀请法律顾问、行业专家参与复杂问题解决。开展“服务体验官”活动,邀请企业群众代表对兜底服务进行评价,收集改进建议42条,优化服务流程12项。
(三)实施专属定制式服务。组建金牌服务团队。 遴选15名首席专家、30名项目管家成立服务团队,涵盖规划、环保、消防等多个领域。建立“一对一”项目服务档案,全程跟踪项目进度,提供政策咨询、手续代办等全链条服务。 打造“项目会客厅”平台。 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项目会客厅”,每周固定时间组织审批部门与企业面对面交流,现场解答问题、制定审批计划。2024年召开项目对接会48场,为56个重点项目制定专属服务清单,平均节省审批时间40天。 创新定制服务模式。 根据项目特点,编制“审批流程图谱”,明确各环节办理时限、材料要求和注意事项;推出“并联审批套餐”,将多个关联事项打包办理。为某新能源项目定制服务方案后,实现从立项到开工仅用58天,较常规流程提速70%。
三、服务形式增值化
(一)开展“团队上门帮办”活动。组建专业化服务团队。 成立“项目管家团队”“e齐办”帮跑代办团队等6支专业队伍,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2024年团队成员累计上门服务130余次,覆盖企业260家、商户480户。 提供全要素定制服务。 在项目建设一线,开展政策宣讲、手续代办、问题协调等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用地审批、施工许可等难题。在商圈为商户办理营业执照变更、食品许可证续期等业务280件,现场办结率达85%。 建立服务反馈机制。 每次上门服务后,通过电话、问卷等方式收集服务对象意见,针对企业提出的“政策解读不及时”等问题,开展“送政策上门”专题活动8场,发放政策汇编500余册,切实提升服务满意度。
(二)探索“园区就近帮办”模式。优化园区服务布局。 在爱特云翔大数据产业园等5个重点园区建设“数字产业惠企服务专区”,设置帮办代办区、自助服务区、政策咨询区等功能区域,配置政务服务一体机、电脑等设备32台,实现企业办事“园区内办结”。 构建“双轨服务”架构。 打造“区级中心+园区站点”协同服务模式,园区站点负责受理简单事项,复杂事项通过远程视频连线区级审批部门进行指导办理;推行“智能网办+线下快办”,线上依托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一网通办”,线下安排专人提供帮办服务,2024年园区站点办理业务1800件,平均办理时限缩短至3个工作日。 强化园区服务保障。 选派8名业务骨干常驻园区,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建立园区服务需求台账,针对企业提出的“融资难”等共性问题,联合金融机构举办银企对接会4场,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需求1.2亿元。
(三)拓展社会化合作领域。织密便民服务网络。 在社区、银行、商超等场所建成74个社会化合作便民服务网点,配备**市一网通办集成式自助终端、电脑等设备,实现营业执照申领、社保缴费等58项高频事项“就近办”。 规范网点服务管理。 制定《社会化合作便民服务网点管理办法》,明确网点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考核机制。开展网点工作人员业务培训12场,统一服务规范和操作流程,确保服务质量。 提升网点服务效能。 建立网点服务评价体系,通过群众现场评价、线上打分等方式,对网点服务进行考核。2024年群众对网点服务满意度达96%,部分网点创新推出“错时服务”“预约服务”,进一步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四、服务载体增值化
(一)搭建远程“云帮办”服务平台。升级云端服务系统。 依托**政务“数智服务平台”,优化“口述式视频帮办代办”功能,增加智能语音识别、材料自动预审等模块,实现群众通过语音描述需求,系统自动匹配办事指南和材料清单。2024年通过平台提供远程帮代办服务6000余次,平均办理时长缩短至15分钟。 拓展服务应用场景。 将“云帮办”服务延伸至企业开办、医保报销、公积金提取等高频事项,覆盖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推出“上门取件+云帮办”服务,2024年为特殊群体提供专属服务320次。 强化数据安全保障。 采用区块链技术对服务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建立数据访问权限分级管理制度,确保群众信息安全。定期开展系统安全检测和漏洞修复,2024年完成安全升级6次,保障平台稳定运行。
(二)打造“不见面审批”服务平台。完善数字审批功能。 升级投资项目批前服务数字平台,整合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12个部门数据,实现项目合规性智能体检。系统自动生成批前清单和手续清单,向企业推送定制化办事指南,减少企业填报材料60%。 优化线上审批流程。 推行“电子证照共享”“电子印章应用”,企业无需重复提交纸质材料,通过平台即可完成材料提交、审批进度查询、电子证照下载等全流程操作。自平台运行以来,累计服务项目1200个,平均审批时限由20个工作日压缩至6个工作日以内。 加强平台运维管理。 建立24小时技术保障团队,及时处理平台运行故障和企业反馈问题。定期收集企业使用体验,优化平台界面设计和操作流程,2024年根据企业建议完成功能优化18项,提升平台易用性。
(三)优化“无感智办”服务平台。扩大服务事项范围。 在原有94项“无感智办”服务事项基础上,新增特种设备使用登记、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延续等32项高频证照服务,实现更多事项“自动提醒、智能办理”。年发送提醒短信息10000余条,证照自动办理率达85%。 深化数据共享应用。 打通市场监管、卫健、交通等部门数据壁垒,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证照到期、政策变更等信息,主动推送给企业群众。例如,针对食品经营许可证到期企业,系统自动生成办理链接,企业点击即可完成延续申请。 提升智能服务体验。 引入人工智能客服,解答企业群众关于“无感智办”的常见问题,实现7×24小时在线服务。建立服务效果跟踪机制,对自动办理的事项进行回访,收集改进建议,2024年根据反馈优化服务流程6项,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