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XX县供销围绕破解历史债务积压、经营机制僵化、服务网络萎缩等多重发展困局,创新实施“卸包袱、换引擎、畅渠道”三步联动工作法,加快推动体制机制重构与服务功能升级,实现系统性重塑与跨越式发展,为农服务质量水平得到显著提升。2024年,XX县供销社成为全市唯一率先恢复农资业务并独立运营的县级社,入选全国县域农资配送中心。
加强基层社规范化建设,健全相关制度,对人员、财务、资产等实行统一管理,推动县社与基层社从松散管理向紧密协同转变。
(一)构建“双线运行”治理体系。 一是明确职能定位。针对社有企业,构建“县供销社指导管理一条线,资产管理公司经营服务一条线”双线治理模式。县供销社负责制定发展战略、监督考核和为农服务方向把控,资产管理公司专注于资产运营和市场经营,明确职能边界、优化权责分工。二是完善协同机制。建立县社与资产管理公司定期沟通会议制度,每月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制定协同工作流程,加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形成社企分开、上下贯通、整体协调运转的现代供销治理体系。三是强化监督考核。制定社有企业考核评价办法,将为农服务成效、经济效益、风险防控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实行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与企业负责人薪酬挂钩,激励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二)完善制度保障机制。 一是健全管理制度。修订完善《社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关于整合社有资产的意见》等12项管理制度,建立覆盖资产盘活、项目投资等重大事项的全流程监管机制,实现事前论证、事中监控、事后评估的闭环管理。二是强化财务管控。严格财务资金管控,实施预算管理及系统内资金互助机制。为5家社有企业、8家基层社提供财务代理服务,统一会计核算标准,加强核算工作标准化建设,节约管理成本。2024年,全县供销系统非生产性支出同比减少18%,该做法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刊发推广。三是规范决策程序。建立“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明确重大事项决策范围、程序和责任。对重大项目投资、资产处置等事项,实行集体决策,邀请专家进行论证和风险评估,确保决策科学合理。
(三)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一是整合优质资产。依托XX县新合资产运营有限公司,搭建专业化资产运营平台,对5处优质社有资产进行系统整合。通过社企剥离、租赁经营、联合建设等多元化举措,盘活存量资产价值,2024年实现资产增值300万元。二是优化投资管理。优化项目投资流程,构建“项目论证—风险评估—集体决策—全程监管”投资管理闭环。建立项目储备库,对拟投资项目进行动态跟踪和评估,提高投资成功率。比如,2023年投资40余万元建设的光伏发电项目,截至目前,累计实现收益达18万元。三是培育新兴业务。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电商等新兴业务领域。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24年,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2万亩,农村电商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三、以体系重构为抓手,畅通农资渠道
聚焦农资流通主渠道建设,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整合资源构建县乡村三级网络和仓储配送体系,创新“农资贷+全链条”服务模式,实现农资保供稳价增效。
(一)重塑供销流通渠道。 一是抢抓政策机遇。紧抓全国农资仓储设施骨干网和全省“5+5+N”农资仓配体系建设契机,统筹整合优质资源,投资800万元打造XX供销农资服务平台,成立XX供农服公司。邀请省鲁供农服专家现场指导业务开展15次,确保平台建设符合标准。二是构建服务网络。构建“县联合社—镇基层供销社—村种粮大户”三级农资流通服务网络,在全县设立10个镇级农资配送中心和50个村级服务站点。建立起拥有2000吨供应能力的农资仓储配送体系,可服务周边3万亩农田,实现农资配送“最后一公里”全覆盖。三是创新合作模式。与知名农资生产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联合采购和定制生产,降低采购成本。同时,推动基层社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二)做优农资供应服务。 一是成立工作专班。成立农资供应工作专班,由县社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统筹协调农资供应工作。实施“绿色农资”行动,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新型肥料,促进肥药“双减”,2024年全县化肥使用量同比减少10%。二是优化服务模式。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直供服务,建立农资需求台账,根据农户需求及时配送。打造1小时农资配送服务圈,提高配送效率。联合有关金融机构推出供销农资贷产品,简化贷款流程,加大与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合作力度,整合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供应及农机设备资源,打造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全链条服务。截至目前,累计组织开展农资推广宣介12场次,提供技术服务培训6场次,为有需求农户申请供销农资贷总额度达500万元。三是加强质量监管。建立农资质量追溯体系,对农资采购、储存、销售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管。定期开展农资质量抽检,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三)高效推进春耕备耕。 一是提前谋划部署。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春节前组织3个调研组,对全县10个镇的种粮农户进行实地调研,摸清种粮农户数量和农资需求,制定详细的春耕备播农资供应计划,建立完善供销台账。二是强化组织协调。春节后在全市率先召开农资业务启动会及推进会,邀请农资生产企业、经销商和种粮大户代表参加,加强沟通协调。加强市场行情监测分析,每周发布农资价格和供需信息,指导农户合理采购。三是确保供应到位。推广使用“供销直供”品牌化肥,并组织部分种粮大户实地考察生产厂家,与厂家达成协议,实现农资配送到田间地头。截至目前,全县供销系统累计供应化肥等农资300吨,已经全部配送到位,为农民节约农资采购成本10余万元。
四、以品牌建设为引领,提升服务质量
聚焦品牌打造、产业融合和数字赋能,进一步提升供销系统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供销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打造供销特色品牌。 一是培育品牌产品。挖掘本地特色农产品资源,打造“XX供销”品牌系列农产品。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通过参加农产品展销会、举办品牌发布会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2025年计划培育5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实现品牌销售额增长20%。二是规范品牌管理。制定品牌使用和管理办法,明确品牌使用范围、条件和责任。加强品牌授权管理,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农户授予品牌使用权,并进行定期考核,确保品牌质量和信誉。三是拓展品牌渠道。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开设“XX供销”品牌旗舰店,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同时,在城市社区设立品牌农产品直销店,实现产销对接,让优质农产品直接走进千家万户。
(二)深化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推动农旅融合。依托供销系统的农业资源和乡村网点,开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乡村民宿等农旅融合项目。打造“供销农旅”精品线路,将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有机结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加强产销对接。建立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组织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加强与大型商超、餐饮企业的合作,签订长期供销协议,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农民卖难问题。三是发展冷链物流。投资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完善冷链仓储、运输、配送等设施设备。建立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冷链物流全程监控和追溯,提高农产品保鲜和运输效率,降低损耗。
(三)推进数字供销建设。 一是建设智慧平台。开发“XX供销”智慧服务平台,集成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服务等功能。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供销业务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和精准度。二是开展电商培训。组织开展农村电商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电商人才。建立电商孵化基地,为农户和企业提供电商创业指导和服务,推动农村电商快速发展。三是推广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推广应用智能农机、物联网监测等数字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在农资销售和农产品流通环节,推广使用电子支付、扫码溯源等技术,提升数字化水平。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