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在2025年全市卫生健康规划与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卫生 健康规划 与信息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总结 “ 十四五 ” 规划实施成效,分析当前形势,部署 “ 十五五 ” 规划编制及 2025 年重点工作,动员全系统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全面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认清形势,坚定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决心

“ 十四五 ” 以来,全市卫生健康系统紧紧围绕 “ 健康中国 ” 战略,以规划为引领,以信息化为支撑,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规划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 我们坚持 “ 一张蓝图绘到底 ” ,系统编制《 “ 十四五 ” 卫生健康发展规划》,明确 “ 强基层、建高地、促协同、保健康 ” 四大战略方向。通过实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市三级医院增至 28 家,县域 医 共 体实现 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达标率提升至 95% 。同时,围绕 “ 一老一小 ” 重点人群,建成市级妇幼健康中心和老年医学中心,每千人口托位数达 4.2 个,提前完成国家规划目标。规划的刚性约束和导向作用充分显现,为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发展 。 以 “ 数字健康 ” 为主线,我们建成全市统一的卫生 健康云 平台,整合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5800 万份,实现跨机构、跨区域数据共享。互联网医院增至 132 家,在线诊疗服务量突破 2000 万人次,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率达 98% 。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中,依托 “ 健康码 ” 和 “ 发热门诊监测系统 ” ,精准追溯密接人员 12 万人次,为科学防控提供关键支撑。 5G+ 急诊急救、 AI 辅助诊断等创新应用落地见效,智慧医疗正从 “ 单点突破 ” 向 “ 全流程赋能 ” 转变。

(三)问题短板仍需高度关注 。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优质医疗资源布局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中心城区与远郊区每千人口医师 数差距 达 1.3 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偏弱,门诊量占比不足 40% ;信息化标准统一和数据安全风险防控仍需加强,部分机构存在 “ 数据孤岛 ” 现象。这些问题警示我们,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仍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必须以更大力度深化改革创新。

二、聚焦重点,突破难点,全面开启 十五五 规划编制新征程

2025 年是 “ 十四五 ” 收官和 “ 十五五 ” 谋划的关键之年,要立足 “ 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 ,重点抓好三项任务:

(一)以系统思维编制 十五五 规划 。 一是突出 “ 全人群 ” 导向,围绕生育支持、儿童健康、职业健康、老年健康等 构建全 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二是强化 “ 大健康 ” 理念,将健康环境、健康产业、健康文化纳入规划框架,推动 “ 以治病为中心 ” 向 “ 以健康为中心 ” 转变;三是注重 “ 差异化 ” 布局,结合城市功能定位,在中心城区打造国际医疗高地,在郊区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在农村完善基层服务网络。要广泛听取专家、群众和行业代表意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以数字赋能重塑医疗服务模式 。 加快推进 “ 三位一体 ” 智慧医院建设:一是发展 “ 互联网 + 医疗健康 ” 新业态,推广 AI 分诊、远程影像、移动护理等场景应用,力争三级医院智能导诊覆盖率达 100% ;二是构建区域 医疗大 数据中心,打通 医 保、公安、民政等部门数据壁垒,实现居民健康管理 “ 一网统管 ” ;三是强化网络安全防护,建立医疗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完成全 系统等保 2.0 改造,严守数据安全底线。

(三)以改革创新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 深化 “ 三医联动 ” 改革,重点推进三项突破:一是完善分级诊疗制度,通过 医 保支付方式改革引导患者下沉基层,力争社区门诊量占比提升至 45% ;二是健全 人才引育机制 ,实施 “ 银龄医师返聘计划 ” 和 “ 青年骨干海外研修项目 ” ,五年内培养复合型 医 工交叉人才 500 名;三是创新监管模式,建设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平台,实现药品耗材追溯、医疗行为预警、信用评价 “ 三位一体 ” 监管。

三、强化保障,狠抓落实,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推动规划与信息化工作落地,关键在 “ 实干 ” ,核心在 “ 保障 ” ,必须做到三个 “ 到位 ” :

(一)组织保障要到位 。 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规划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实行“双组长”制,由卫生健康委主任与分管信息化副主任共同担任组长,成员单位涵盖 医 政、基层、应急、财务等关键处室及各区 卫健局负责人 ,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在运行机制上,细化“周调度、月通报、季评估”制度:每周召开专题调度会,聚焦重点项 目堵 点,采用“红黄绿”三色标注进度;每月形成全市通报,公开各单位指标完成率及排名;每季度开展第三方评估,重点核查数据互联互通率、系统安全合 规 率等核心指标。各区各单位需制定“三清单两图”:任务清单需量化分级诊疗覆盖率、电子病历评级等20项核心指标;责任清单明确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实行项目到人、责任到岗;时限清单以甘特图形式标注137个关键节点,同步上墙公示接受监督。将规划实施与信息化建设纳入党政同责考核,权重提升至5%,对连续两月排名末位的单位实施“三单督办”(提醒单、督办单、问责单),并联合纪委监委开展专项巡察,确保年度目标完成率达95%以上,对超额完成单位在职称评聘、经费拨付中给予倾斜,形成“部署-落实-反馈-整改”的闭环管理体系。

(二)政策支持要到位 积极争取财政投入,建立“基本保障+专项激励”的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一方面,联合财政部门设立卫生健康专项资金池,每年投入不少于5亿元重点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更新和区域信息平台建设,资金分配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对设备更新项目按采购金额的30%给予补贴;另一方面,针对区域信息平台等新基建项目,探索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

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对智慧医院、 医 养结合等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制度,将项目立项到开工的审批时限压缩至30个工作日内,对采用BIM技术、装配式建筑的智慧医院项目额外给予10%的建筑面积奖励。同步建立重大项目“服务专员”制度,由行政 审批局 选派专人全程跟踪指导材料准备、现场勘验等环节。

加强与发改、工信、大数据等部门协同,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机制。联合制定《医疗卫生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将5G基站、边缘计算中心等纳入医疗机构建设规划,优先保障三甲医院周边5G基站建设密度,推动医疗机构与电信运营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对按标准完成医疗专网建设的机构给予年度运维补贴。同步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对接机制, 实现发改部门 项目立项、工信部门技术指导、大数据部门数据回流的政策协同,确保新型基础设施与医疗服务需求精准匹配。

(三)能力建设要到位 实施干部数字化能力提升工程,构建“三维培训体系”:基础层面向全员开展信息化素养轮训,开发“医疗+AI”“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12门必修课程,年培训量达2万人次;提升层针对信息科骨干实施“鸿鹄计划”,联合华为、 腾讯等 企业开展5G+医疗、区块链应用等专项实训;领军层选拔100名复合型人才进入“数字健康领军人才库”,通过“理论授课+项目路演+实战演练”培养行业数字化转型“领航员”。建立“培训-考核-认证-应用”闭环机制,将数字化能力纳入职称评聘体系,确保年内全系统信息 化培训 覆盖率达100%,干部数字化思维 达标率超 85%。

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开展“双百行动”:遴选50名35岁以下处科级干部赴深圳、杭州等地开展“影子计划”,全程参与“城市医疗集团”运营决策、“健康大脑”算法优化等核心工作,建立“跟班日记+课题研究+成果汇报”考核机制;同步邀请50名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卫 健部门 专家来宁开展“数字健康高峰论坛”,通过“头脑风暴”催生智慧急救调度系统、慢病数字孪生管理等10项创新成果。

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共建“智慧医疗联合实验室”,聚焦医疗机器人、多组学数据挖掘等前沿领域开展技术攻关; 联合 省疾控中心 、省人民医院等单位成立“数字健康战略研究院”,下设卫生政策模拟、医疗AI伦理等5个研究中心,聘请 院士级 首席科学家3名,每年发布《数字健康蓝皮书》,为“十五五”规划编制提供前瞻性研究支撑。建立“企业出题-院校答题-政府助题”的协同创新机制,对成功转化的科研成果给予研发经费50%的配套支持,已推动智能可穿戴设备、医疗3D打印等6项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

同志们,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让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奋力谱写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健康中国”目标实现!

谢谢大家!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