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人民政府关于全州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的报告

XX人民政府关于全州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的报告

今年以来,我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六大产业、五大工程、五大行动”为主载体,实施粮食、生猪、茶叶、蔬菜“3个100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奋力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提供有力支撑。12月1日至17日,州人大陈有德副主任带队分别赴全州11县(市)专题调研农业现代化工作。根据会议安排,受州人民政府委托,现将XX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20XX年,预计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XX亿元以上,排全省第3,同比增长9.5%以上,力争排位进入全省第一方阵;预计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XX元以上,预计排全省第3位,预计同比增长12%以上,排全省第4位。预计完成农业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以上、农业招商引资新增到位资金XX亿元以上。坚决守好粮食安全生产底线,全州完成粮食种植面积409.97万亩,总产量130.78万吨。

(一)农业现代化项目推进有力

坚持抓项目就是抓经济的发展思路,着力项目谋划,积极争资争项,强化落地实施。一是狠抓项目谋划和实施。谋划“十四五”农业现代化重点项目893个,总投资XX亿元。20XX年在建(新建完成)项目251个,项目库总投资XX亿元,目前完成产业投入、固定资产投资共计XX亿元(不含投工投劳)。二是狠抓争资争项。争取省级以上财政资金项目XX亿元,是去年同期1.83倍,其中,农业现代化发展基金项目XX亿元。三是狠抓高标准农田建设。预计年底完成49.6万亩,占任务数43.5万亩的114%,全州高标准农田保有量累计达到24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3%,预期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

(二)农业产业实现提档升级

1.聚焦“六大主导产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重点突破生猪、茶叶、蔬菜,提质增效水果、刺梨、中药材”的发展思路,坚持抓单品、出特色、上规模,加快提升产业规模化集群化水平,“六大主导产业”呈强劲发展势头,超额完成年初目标任务。

以实施生猪、茶叶、蔬菜“3个100工程”为主抓手,引领六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六大主导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81%。生猪完成存栏、出栏、产值分别为190万头、250万头、XX亿元,生猪出栏增幅42.5%和养殖规模化率55.49%均排全省第一;投产茶园面积达118.2万亩、产量5.19万吨、产值XX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排全省第三,“都匀毛尖”品牌价值达XX亿元,稳居全国十强;蔬菜完成种植面积308.1万亩、产量540.18万吨、产值XX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排全省第三;水果种植面积140.2万亩,投产面积98.64万亩,产量91.33万吨、产值XX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排全省第二;刺梨种植面积61.72万亩(其中投产面积21.8万亩)、产量7.03万吨、产值XX亿元,面积居全省第二,产量、产值均排全省第一;中药材新增种植面积8.05万亩、总面积58.71万亩、产量27.57万吨、产值XX亿元,其中南板蓝根种植面积、产量排全省第一。

2.聚焦“五大工程”,努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坚持抓基础、建设施、强基地,加快提升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为重点,投入项目资金XX亿元,全年预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9.6万亩。二是大力实施现代农业水利工程。20XX年抢抓省政府基础设施“六网会战”“百库大会战”等机遇,争取到位上级资金XX亿元用于现代农业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数量全省第一),资金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建设改造灌区主干渠(管)道150公里,新增恢复灌面7.1万亩。三是大力实施山地农机化工程。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为依托,以农机合作组织建设为抓手,大力引进小型智能化、多功能、组合式的农机装备加大农机化项目示范推广,加快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稳步推进水稻、茶叶生产机械化试验示范等一批农机化项目,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预计达47.5%。四是大力实施科技强农工程。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展新品种引进试验、本地优良品种选育等研究,着力破解农业产业在种子、育苗、装备等方面“卡脖子”的科技短板。建成集约化育苗中心78个、年育苗能力7亿株。五是大力实施智慧农业工程。聚焦推动生产资源透明化、服务需求自助化、市场需求明晰化等目标,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入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达1151家,火龙果大数据技术应用推广及质量提升项目成为全国20XX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案例之一。

3.聚焦“五大行动”,奋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坚持“育主体、强基地、促联结”,以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以落实“五大行动”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持续提升农业经营质量效益。

一是扎实推进经营主体引进培育行动。坚持把招商引资和“双培育双服务”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全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联农带农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目前,全州累计培育国家级、省级、州级龙头企业分别为5家、147家、210家。二是扎实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行动。按照分层布局、适度集中、重点突破的思路,围绕原料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招引、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推动全州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富之源食品加工产业园区50万头加工屠宰项目和高金100万头生猪养殖、屠宰及加工全产业链项目入驻黔南,填补了我州没有大型生猪屠宰精深加工企业的空白。成有王记被列为贵州省农产品(食品)深加工高成长企业之一。三是扎实推进社会化全程服务支撑行动。整合农资、农机、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和服务主体,围绕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开展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完成农机、绿色防控等社会化服务覆盖80万亩。四是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行动。严格落实质量标准,按照“有标贯标、缺标补标、低标提标”的原则,把标准应用与农业实用技能培训、农业生产经营相结合,促进农业按“标”生产。福泉市已被列为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单位(贵州省2个),新增“两品一标”认证15个。五是扎实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平台创建行动。以规模种养为基础,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生产要素聚集,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打造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和平台载体,带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都匀市已成功创建20XX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贵州省仅5个),贵定县成功申报“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并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都匀市平浪镇(大米)和瓮安县建中镇(茶叶)入选农业产业强镇。

(三)高质量绩效考核指标完成良好

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及增幅。年度目标任务55%,上半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52.99%,全年预计达56%以上,预计排名全省第四位。

2.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完成率。年度任务43.5万亩,总投资XX亿元,为全省任务量和投资额第一。全年预计完成49.6万亩,任务完成率达到114%,预计排全省第一方阵。

3.生猪“3个100”工程。累计建成“飞地”项目29个,集成养殖覆盖140个村,产能107.42万头,全面完成产能达100万头目标任务。

4.蔬菜“3个100”工程。全州已打造标准化示范基地129个16.31万亩,占目标任务100个的129%。完成规模化基地103.6万亩,占目标任务100万亩的103.6%,规模化基地实现产量304.55万吨,产值XX亿元,占目标任务XX亿元的104.12%。

5.粮食产量稳定度。完成粮食种植面积为409.97万亩,占州下达400万亩的102.49%;总产量130.78万吨,占州下达120万吨的108.98%。全面完成面积产量双保任务,预计全省排名第一方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体系基础薄弱。全州农田基础设施、冷链物流等建设相对滞后,设施保障能力与山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不足。虽然20XX年将建成高标准农田49.6万亩,全州累计达240万亩,占耕地面积比例3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8%),但低于全国39%的平均水平,且部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偏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二是农产品流通冷链设施配套不够。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不大、基础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全州只有冷库407个,库容仅有77.97万吨,产地低温处理率仅为14.86%。

(二)缺乏农业专业人才支撑。一是专业结构不够优。农业现代化涉及农田建设、农业水利工程、山地农机化、农产品加工等10个专项,全州农业机械专业仅有25人、农产品加工仅66人、农业工程与信息化仅有50人。二是乡镇在岗人员少。大部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仅有2-3名农业技术人员实质在岗,且严重缺乏会编制项目和项目管理的人才。农村“田秀才”“土专家”等实用人才也严重不足。

(三)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不高。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规程执行不严,六大主导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些关键环节缺乏技术标准。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如,全州规模化基地103.6万亩中,机耕道、冷库、育苗中心等基础设施配套较齐全的仅有16.3万亩、占比15.7%,与产业发展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在品牌运营管理、地理标志授权使用等方面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推广品牌的工作体系。如,全州累计有绿色食品43个占全省11.1%、有机农产品95个占全省7.0%,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6个占全省10.6%,但品牌认可度相对不高,缺乏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品牌,产品市场影响力有限、竞争力不强。

三、2022年工作打算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粮食安全生产底线,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20万吨以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完成525亿元以上、总量预计排位全省第3,同比增长9%左右,增速力争排全省第一方阵;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完成16100元、同比增长12%以上,预计全省排位分别为第3、第4。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预计达60%,全省排位保四争三。

(一)着力抓好农业现代化项目建设。一是抓好项目谋划和实施。2022年拟争取实施项目200个以上,计划完成产业投入、固定资产累计投资XX亿元以上。二是抓好争资争项。围绕农业现代化基金、产业强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厕所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东西部协作资金、现代农业水利、冷链设施等项目,积极向上对接,力争争取20亿元以上中央、省财政资金投入农业项目建设。三是抓好产业招商。生猪围绕屠宰及肉制品深加工,茶产业围绕“大宗茶市场”、茶叶提取物深加工,蔬菜、水果产业围绕减损保鲜、分级分类及特色果蔬食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强化招商。“六大主导产业”至少开展6次以上专项招商活动,力争全州农业产业招商新增到位资金XX亿元以上。

(二)着力抓好“六大主导产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持续巩固推进生猪、茶叶、蔬菜“3个100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示范基地(养殖场)辐射带动能力,力争主导产业产值达420亿元以上,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0%以上。一是实施生猪全产业链推进计划。加快长顺富之源、龙里高金生猪屠宰精深加工项目投产见效,引导现有18个屠宰场改造升级,紧盯双汇等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招商引资,以市场需求为动力,倒逼全州生猪养殖规模稳步增长。保证生猪屠宰产能达到350万头,饲养5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率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力争生猪存栏205万头、出栏270万头;二是实施高产茶园创建计划。借力“都匀毛尖品牌”效益,大力实施订单农业,以市场规则为准绳,调动茶农积极性稳步提升。新增高产茶园面积23万亩以上,累计达到50万亩以上,推动茶园投产面积120万亩、产量6.1万吨;三是实施蔬菜基地提质扩面计划。集中打造一批蔬菜产业园区,配套完善机耕道、灌溉设施、生产大棚、育苗中心、山地农机、冷链配送等必要的基础设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抢“早”抓“延”,大力发展早春蔬菜、秋延晚蔬菜种植,在坝区、粤港澳大湾区基地推广“321”高效栽培模式,厚植茭白、佛手瓜、茄子、早春辣椒等单品优势,新增改扩建规模化标准化基地14万亩、累计达到30万亩,着力提升蔬菜商品率和种植效益。引入大型蔬菜种植、加工集团,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管理,以外部品牌为驱动,推动蔬菜基地提质扩面。全州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次),产量达到565万吨,产值提升至180亿元以上。四是实施水果、刺梨、中药材提质增效计划。稳步推进水果、刺梨、中药材发展规划,实现质和量的飞跃,以产业需求为契机,带动农业人才招引培育。新增提质改造罗甸火龙果、长顺高钙苹果等低产低效果园面积5万亩,带动投产果园面积达105万亩,产量产值分别提升至120万吨、68亿元以上;新增提质增效刺梨种植面积8万亩、累计达15万亩、亩均收入从1700元提高到XX元,带动刺梨投产面积达23万亩、产量8万吨;新增提质增效中药材面积3万亩、累计达8.22万亩、亩均单产从750公斤增加到780公斤、亩均收入从5300元提高到XX元,累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0.5万亩、产量31.5万吨。

(三)着力抓好市场主体培育及实施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以“双培育双服务”为抓手,加大州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组织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在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水利、设施农业等项目建设及资金支持上,优先向具有行业影响力、市场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倾斜,力争新增培育规上农业龙头企业30家以上,累计达到180家以上。聚焦“六大主导产业”和优势单品,以培育壮大922家农产品加工市场经营主体为载体,以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目标,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行动计划,确保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0%以上。

(四)着力抓好农村改革创新。一是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按照分层布局、适度集中、重点突破的思路,支持各县(市)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鼓励乡村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工基地,全力强龙头、扶村社、扩基地、引人才、强品牌、提标准、建机制等重点工作,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壮大,推进形成种养加、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二是积极探索制定《XX规范提升“村社合一”推进实体化市场化运营的若干措施》。激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动力,实现“村社合一”村级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实体化市场化经营运行。探索专业合作社组建联合体深入融合发展,提升专业合作社经营能力,解决目前大部分合作社产值达不到50万元、不能入规上统的问题。三是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耕地占补平衡相结合模式。在新建高标准农田30万亩的基础上,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耕地占补平衡相结合的模式,建成亩均投资XX元左右、要素配套相对齐全的高质量高标准农田10亩以上,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