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形式上求“新”,提高组织生活的多样性。构建组织生活“1+5”模式。“1”是指“规定动作”,坚持“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采取专题党课、党性分析等多种形式,突出政治理论学习,强化党性修养锻炼。“5”是指结合企业实际,创新开展议事讨论、思想交流、结对共建、实践体验、开放分享等,激发党支部内生动力。“议事讨论”模式,是对涉及队组安全生产、队伍建设、党员管理、民生实事等重大问题,采取议事讨论的方式,让与会党员主动建言献策,提出好的办法和措施。“思想交流”模式,是定期组织党员谈认识、谈体会、谈感悟,进行交流发言,畅谈个人感受,在思想交流中凝聚共识、明确目标。“结对共建”模式,是积极与机关党支部结对共建开展组织生活,推动组织生活拓展、延伸,实现支部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实践体验”模式,是将组织生活搬到井下一线现场、廉政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等,生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修养教育。“开放分享”模式,是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覆盖面广、信息传播快的优势,通过微信群、QQ群,建立线上学习交流平台,实现党组织与党员双向互动交流,进一步拓展基层党组织活动空间。
(三)制度上求“全”,提高组织生活的规范性。一是建立组织生活项目认领制度。建立组织生活需求库,搜集各类组织生活方式好的做法,并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整理出涵盖组织生活中理论学习、实践教育、素质提升、服务职工等各个方面专题内容,根据每年工作重点,排出推荐目录,由党小组和党员个人牵头进行认领组织,有效地调动各方积极性。二是建立组织生活缺席补课制度。对因病、因事没有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党支部通过口头传达、党小组会、网络推学等方式,向缺席党员传达支部活动内容,督促党员进行补课和学习,做到组织生活全覆盖、无遗漏。三是建立组织生活公开公示制度。制作党员组织生活情况公示栏,并在班前会议室进行悬挂,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小旗对党员每次到位情况、请假补会情况、缺勤情况及时公示,通过“晒一晒、比一比”的方式,激发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热情。四是建立组织生活质量评价制度。每半年组织党员进行一次组织生活质量满意度测评和问卷调查,广泛征求党员的意见建议,持续提升组织生活质量。
(四)落实上求“严”,提高组织生活的实效性。一是会前准备有序。党支部利用党务公开栏发布公告,及时将组织活动时间、地点、主题告知党员,对轮岗、轮休的党员,党支部通过电话短信、微信、Q0群告知,确保支部每名党员对活动时间、地点、主题“三清楚”。二是会中严谨规范。党支部确定专人做好相关记录工作,详细记载活动时间、地点、参会人员、缺席人员、记录人、会议主题、研究讨论、会议决议等情况;同时,利用手机、相机等留存好组织生活召开情况的照片、视频等影像资料,并做好原始材料存档,做到会议记录、影像资料、原始材料“三留存”。三是会后落实到位。组织生活结束后1天之内,党支部将研究形成的实施方案、支部决议或问题清单等内容在党务公开栏进行公示,亮出任务、亮出职责,接受职工群众监督;党支部书记根据支部分工,细化工作措施,明确专人具体落实,指定专人跟踪问效,随时掌握各项工作进展并定期将工作落实、进展和完成情况进行公示,做到工作安排、支部决议、落实情况“三公开”,从而不断提高企业基层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质量。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突出政治引领,夯实思想根基。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等基本制度,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建立理论学习清单化、专题化机制。创新开展”党课进车间””红色实景课堂”等活动,推动理论学习与企业战略、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确保组织生活政治性、时代性。
(二)完善制度体系,强化规范执行。建立组织生活责任清单,明确党委主体责任、支部直接责任和党员具体职责。推行”五定工作法”:定计划、定主题、定流程、定标准、定考评,配套制定会议记录、考勤管理等10项规范模板。建立”线上+线下”双轨督导机制,依托党建信息化平台实现计划报备、过程留痕、质量评估全流程闭环管理,每季度开展交叉互检,推动组织生活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提升。
(三)注重实效转化,激发内生动力。实施”组织生活+中心工作”融合工程,围绕科技创新、安全生产等企业重点任务,打造”揭榜挂帅””项目攻坚党小组”等实践载体。建立党员”政治体检”制度,通过”党性分析会””业务对标会”等特色形式,将组织生活成效转化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具体行动。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组织生活参与度、贡献度纳入绩效考核和评优评先体系,形成”学用结合、以学促干”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