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音模式”改稿易出错!何不试试朗读式修改?

“静音模式”改稿易出错!何不试试朗读式修改?-文库集
“静音模式”改稿易出错!何不试试朗读式修改?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20
年度会员
付费阅读

传媒茶话会发文章经常有这样一个场景:

某编辑请创始人最后审阅文章,却常常让创始人皱了眉头:“你的文章‘朗读式修改’了吗?你看看,这句话主语都写掉了,后面这句连错别字都没看出来!我就问你,你‘朗读式修改’了吗?”

某编辑拿着稿子定睛一看,汗流浃背,回答道:“没有……今天忘了……”

你看,搞文字工作的光默读式修改还不行,想要毫无遗漏地把一些穿了“隐身衣”的字词、标点、逻辑等差错都看出来,还得真正读出声来。

相比默读式修改,朗读式修改有何好处?

8 月 23 日,传媒茶话会对话《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王谨和《南方周末》前特稿编辑、记者叶伟民。

1 、默读式修改有时是差错的“隐身衣”

都说好稿子是修改出来的。修改文章,大多数作者要么是默读式修改,要么是朗读式修改。

杜甫曾说:“新诗改罢自长吟”。检验文章写得好不好,朗读之后就知道。而实际上,为了省时、省力,多数人倾向于默读式修改,结果发现时间和力气倒是省了,但一踩坑,心却慌了。一些明显的错误,如近似字词错误、标点错误、常识错误等,屡改不绝。

为什么“静音模式”的修改,会让一些差错隐藏得悄无声息?

《南方周末》前特稿编辑、记者叶伟民认为默读容易忽略文章问题的原因在于:“默念的时候,一目几行,看到亮点眼睛才会亮起来。”而且,默读很难做到一个字一个字地看,或多或少都会跳跃过一两个字词。

很多人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脑海里已经有了预设,写过的文章犹如一幅熟悉的地图,默读文章时大脑的思绪会沿着既定的路线行走,因为太过熟悉,大脑出于惯性会不注意看路标,也不会思考该走哪个路口。正如心理学家汤姆·斯塔夫所说: “一旦你从某种角度知道了什么,就很难在不改变视觉形式的情况下看到细节了。”

因此,默读时思绪“勇往直前”,在拦都拦不住的时候,非常容易出现多字、漏字、错字等问题,反倒给文章字、词、语法等差错穿起了“隐身衣”。

“但值得注意的是,朗读式修改并非适用于所有体裁的文章。例如篇幅长的通讯、学术性强的报道等,若是一字一句读,费时间、费嗓子、费脑子。”《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王谨说道。

王谨还提到,是否采用朗读式修改,要考虑记者所处环境和新闻写作的时效要求。

写作时间紧以及写作环境不允许的情况下,只能放弃朗读式修改,否则读完时新闻可能已经变旧闻。王谨回忆说:“十几年前,我在天安门广场前报道中央领导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圈的新闻,需要当场写出送审稿,这种场合就不适合采用摇头晃脑的朗读式修改,需要静默式反复看一两遍,即发送审。”

王谨说,在一些重要新闻场合,比如人民大会堂、外交部发布厅等新闻场合,不一定能一边写稿一边朗诵出声来修改稿件。采用朗诵式修改,适合记者或编辑有独立的、相对比较安静的写作或编辑场合。

2 、朗读式修改,有三大用处

相比于默读式修改,朗读式修改则是逐字逐句用眼睛看、大脑想、开口读的过程,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毯式”的修改。

老舍在《和工人同志们谈写作》中提到:“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看念得顺利不顺?准确不?逻辑强不?”由此可见,朗读式修改大有用处。

1. 减差错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