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多所地方高校在其官网上集中发布“清理学术不端问题论文存量”的信息,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
近年来,一方面,伴随各类热点事情的发生,“学术不端”一词已为大众所熟知。
另一方面,过去几年间,中国的科研产出令全球瞩目, 2022 年,中国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世界排名继续保持在第 2 位。不过,我国学者发表在国际期刊的论文撤稿情况同样令人瞩目, 2022 年全年,全球有 5488 篇 SCI 撤稿,其中中国 SCI 撤稿 2879 篇,占全球所有撤稿的 52% 。其中,出自 “ 论文工厂 ” 、抄袭、数据不可靠和同行评议造假是中国 SCI 撤稿的四大主要原因。
基于这些背景,本次的地方高校清理学术不端存量论文引起学界内外关注。人们都在关心,这次的学术不端整治与过去有什么不同?效果会如何?我们可以依靠一次次的学术不端清理行动来重塑中国的科研诚信体系吗?
谁是重点清查对象?
据《知识分子》统计,目前约三十多所高校院系官网在 5 月末 6 月初发布了关于 “ 清查学术不端问题论文 ” 的信息。其中均引用了《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现象清理工作的通知》,该通知于 4 月 27 日印发。
根据科技部办公厅的文件,此次清查工作是在地方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开展为期 3 个月的学术不端清查工作,清理范围为 2018 年以来的学术论文。
但《知识分子》注意到,各地高校在具体清查工作的布置方面有所不同。
如对于清查论文的范围,一些学校进一步明确要求包括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其他作者署名的论文,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重庆医科大学等提出检索范围包括中英文科技论文;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提出把“著作也纳入本次检查范围”;温州医科大学重点清理科技类学术论文,社科类论文、学位论文和已完成查处的论文暂不纳入。
在相关文件中,一部分学校明确了论文清查重点,如:宁波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提出,重点清查“纳入人事考核或领取了科研教学业绩奖励的论文”。
此外,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和科技厅的布置,纳入自查清理的单位中,还包括医学类高校直属附属医院。
而在此次各地高校发布的自查清理通知中,同时附带了学术规范对照表,大多如下:
![图片[1]-倒查5年论文、限期自查!学术不端治理风暴来了?-文库集](http://www.biganzijiayuan.com/profile/upload/2023/06/21/54462515a2a7da018545dd425a4f99d7.png)
图源:某医科大学科研处
根据多高校的相关文件,此次自查清理,对于科研人员自查报告的问题,各高校通常采取勘误、撤稿等补救措施,“对符合《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三十四条规定的从轻处理情节,依规从轻处理”。
![图片[2]-倒查5年论文、限期自查!学术不端治理风暴来了?-文库集](http://www.biganzijiayuan.com/profile/upload/2023/06/21/987689c22474768d00dbed003e21673f.png)
图源:科技部等二十二部门关于印发《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的通知
同时,也有不少高校强调,若是在自查过程中没有报告,但是在此次专项活动后,通过各种途径查出的科研失信案件,将按照《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三十五条规定从重处理,并上报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和对外公布。
![图片[3]-倒查5年论文、限期自查!学术不端治理风暴来了?-文库集](http://www.biganzijiayuan.com/profile/upload/2023/06/21/f6c100b997a413b54c8900bb63743d02.png)
根据科技部办公厅的文件,此次清查工作是在中央部属高校、中央级科技机构开展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清理专项工作的基础上,在地方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进行论文清查。
《知识分子》检索到,去年 8 月,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向部属高校出具文件,其中提出,对 2018 年以来的论文进行清查,清理论文学术不端和无实质学术贡献挂名现象,且附件中的学术规范对照表与自查统计样表都与此次清查工作的一致。
《知识分子》向北大、华南理工大学、南开大学、湖南大学等部属高校和中科院部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进行求证,一些研究人员确认了去年 8 月曾填写自查统计表。
去年和今年两次专项行动,都明确提出,对于科研诚信将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科研诚信教育、持续从严惩治科研失信行为,完善制度规范。
“运动式”打击学术不端
近年来,作为一个崛起中的科技大国,中国的科研产出令全球瞩目。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 2022 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 2022 年,中国的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排名保持在第 1 位,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世界排名继续保持在第 2 位,高被引论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排名第 2 位。
但数据背后,频出的学术不端问题,剽窃、造假、伪造的同行评议等等,大大破坏了中国科学的声誉,且导致了多起针对中国论文的大规模撤搞。
在这样的背景下,像本次这样的由相关部门参与的学术不端清理行动并不稀罕。长期关注科技政策的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贾鹤鹏向《知识分子》提到,这类反学术不端的行动,这几年,“几乎每年一次,甚至曾有过由 41 部委联合惩戒学术不端的合作行动。 ”
根据之前的报道, 2018 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证监会等 41 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对科研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根据那份备忘录,科研领域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责任主体将面临多种惩罚,包含追回基金、撤销奖励等。而若相关失信责任主体为机构的,也会面临失去基金以及承担国家科技计划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