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文明倡议书错在哪

这份文明倡议书错在哪-文库集
这份文明倡议书错在哪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20
年度会员
付费阅读
图片[1]-这份文明倡议书错在哪-文库集

因为“主动让出自己的车位,主动贡献自己的车辆,主动邀请游客到自己家中用餐、留宿”等争议表述,文明西宁发起的这份倡议书引发一致批评,虽在舆论压力下当地修改了相关表述,但风波折射出当前一些部门的共性问题不得不发人深省,需要再次加以提醒。

分析认为,在当前旅游经济越来越成为地方经济复苏重要力量的大背景下,肩负维护良好城市形象、倡导高水平城市文明、发出旅游诚挚邀请的职能部门,尤其是文明办,发出一些带有好感倾向的城市倡议,即便最后难以一一落地,也应当加以鼓励。但需要注意的是, 发出的倡议内容,要经得起来自规则、社会、舆论等方方面面的推敲,不能想当然、更不能瞎干蛮干。

以文明西宁的这份倡议书为例,我们会发现产生争议、引发批评的内容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侵犯基本权利。 分析认为,“主动让出自己的车位”“主动贡献自己的车辆”“主动邀请游客到自己家中用餐、留宿”这样的倡议已经明显超越工作范围,虽然表面上属于行为倡议,但与第三方机构、社会企业不同,“文明西宁”作为政府部门,发出一个城市倡议,无论强制,还是倡议,都会给人以权力传导的信号释放观感,这是政府部门独特的政治属性所决定。也就是说,对于从属于体制序列下的广大基层群体而言,往往会摄于来自内部权力传导的压力而不会直接提出反对意见,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更愿意通过匿名求助、匿名发帖等网络方式表达不满的原因。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 在当前社交媒体迭代出新、舆论热点快速演变的新形势下,即便是表面上不带有强制观感的倡议书、志愿信,也一定要对每一个表述、每一个细节进行反复推敲,不能因为身处一个序列,就产生“无论发出什么样的倡议,下级都应该无条件服从”这类想当然地想法。

二是没有考虑风险。 进一步预测发现,起草、拟定和审核“主动让出自己的车位”“主动贡献自己的车辆”“主动邀请游客到自己家中用餐、留宿”这些修改前倡议书表述的人员,是典型的“象牙塔”心态,完全没有最基本的风险意识。比如,对于“万一有人假冒游客发生违法犯罪行为”“所发生的费用到底谁承担”“万一有人借机从事经营服务”等一系列后续容易引起的风险,没有进行过充分而全面的现实情景模拟。这大致能够反映出当地参与类似倡议和决策的人群可能存在较为明显的工作短板,缺乏基层工作历练和现实情况调研, 也警示我们在发出类似倡议、出台类似政策之前,要多听听线上线下的真实声音,在进行一系列严谨的风险评估后,再发出官宣。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