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覆盖面宽、对象范围广、专业要求高,仅仅依靠审计部门自身的力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作为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借力打力”,减少审计风险十分必要。
一、向上级借力——减少审计能力不足的风险
向上级借力,可以减少审计组成员专业能力不足的风险。一是在审计进点前,组织审计人员认真学习领会省审计厅下发的法规、指南、案例、往年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报告模板、审计实施方案等资料。通过学习,对自然资源资产相关政策、执行控制制度、组织实施环节制度、信息系统制度等进行全面了解。当你能够全然地熟悉掌握相关内容,审计实施过程中结合审计对象实际情况,才能顺利地从中找准审计对象内部控制方面的“薄弱点”,对其进行重点审计,对制度完善情况开展一般性审计,从而实现抓重点带一般,做到瞄准靶心、精准发力。二是审计过程中发现状况或有些地方感到疑惑时,可在第一时间向主审、组长或省审计厅专业处室咨询。通过拥有丰富审计经验的审计同行指点迷津,可以获得正确的审计方向、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新的审计思路。如在对某区土地资源审计中,通过省厅计算机中心提供的经纬度、卫星遥感疑点图斑,顺利查实当地违法占地3起、违法占地面积30多亩的事实。三是通过上级的力量弥补自己的不足,可以避免运用不正确的审计方式或走入误区。向经验求教,向实践求真,依据往年或相似区域的审计报告、审计案例,学彼之长,补已之短,能够在有限的时间提高审计效率。
二、向被审计对象借力——化解审计力量不足的风险
向被审计对象借力,可以有效化解时间紧、任务重、审计力量不足的风险。由于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对象和内容的特殊性,将面对当地国土、林业、环保、水利、农业、发改、统计等多个部门,审计对象“面广量大”,充分借用被审计对象的力量来开展审计,往往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例如在某区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利用国土局、林业局、环保局等部门执法机构提供的执法案件,同时结合当地群众关注和举报的问题、当地网络舆情和往年审计情况,设计符合审计需要的基础数据调查表,要求审计对象自查自证。而审计组通过调查表进行筛选分析,就可以摸清当地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薄弱环节,查找疑点、确定重点,并从中掌握规律性的东西,发现问题。同时,审计组结合调查表,可以有针对性选取现场勘察对象以及执法案件和群众举报问题的查处、整改销号情况,核实事实真伪、问题性质及定量大小等,看是否真查真改、彻查彻改。避免了不了解当地情况,由被审计单位“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保证了现场勘查的效率和效果。再者,这样做可以节约大量的审计时间和精力。如在某区自然资源审计中,通过基础数据调查表取得当地违反生态环境案例1100多件,对应数据量20000条。如果仅靠审计力量是很难在短时间实现对多个部门、大量专业基础数据的汇总统计工作。而通过基础数据调查表,可以对当地资源环境所涉及的违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同时对影响资源环境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查证分析。
三、向第三方借力——减少审计取证质量的风险
向第三方借力,可以减少审计取证质量的风险。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目前是一项探索性的审计工作,审计对象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审计现场查勘土壤、水和大气的环境监测数据是否真实准确、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和质量状况变化的基础数据是否真实可靠等问题,仅靠审计部门现有的力量和手段还难以实现,从而影响审计取证的质量和审计评价的公允性。这就需要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来完成。一是借用当地政府的年度考核结果。如当地是否将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考核内容,是否制订对应的考核目标;本届党委、政府与上级党委、政府签订的,或经本级人大审议通过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的完成情况如何。二是关注当地相关指标完成情况。如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支出的法定增长比例、自然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节能减排指标落实情况等等。审计可直接借用通过上级网站公布的实时在线检测系统数据和公布的阶段考核结果进行调查取证。三是直接使用国家委托的具有良好信誉的环境监测机构或第三方机构公布的监测数据作为审计取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