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这次专题学习会议,主要任务是结合我们正在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并思考如何将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实践要求,与我们 XX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的科研教学工作,尤其是与在座各位青年党员的成长成才之路,紧密地结合起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结晶,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的权威著作。这不仅仅是一部理论著作,更是一座思想的富矿、一个实践的宝库。对于我们交通领域的党员,特别是身处科研一线的青年同志们而言,学好用好这 部著 作,就是为自己的科研事业寻找到最坚实的理论基石和最明确的前进方向。
今天我讲的党课,不想讲得太宏大,也不想空对空。我想聚焦到一个宏伟而具体的主题上——如何在我们每个人的岗位上,以实际行动参与到“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伟大事业中来。这个主题看似宏阔,但落脚点却可以非常具体,具体到我们学院的每一项科研课题,具体到我们在座每一位同志正在攻克的每一个技术难题。
一、感悟思想伟力把握谱写新篇章的根本遵循
通读全书,它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开新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启新程的非凡历程。要谱写好这一新篇章,就必须深刻理解其背后的核心要义和根本遵循。
首先,新篇章的核心是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这 部著 作中反复强调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而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对我们搞轨道交通研究的同志们来说,启发巨大。这意味着我们的研究不能仅仅追求速度更快、运量更大,更要思考如何让轨道交通的发展服务于共同富裕,如何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例如,在城市群规划中,轨道交通网络的布局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带动欠发达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这就是服务共同富裕的体现。我们的技术如何让列车运行更安静、振动更小,减少对沿线居民的干扰,这就是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 考量 。
其次,新篇章的底色是高质量发展 。书中深刻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于交通运输行业而言,这意味着发展方式要从过去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真正转向创新驱动。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上。 交通强国建设,强在哪?不仅仅是规模,核心是“强”在质量和效益。这要求我们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目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正加速推进智慧化、绿色化转型。对于我们 **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的研究生党员来说,你们的科研方向,无论是新材料、智能控制系统,还是大数据运维,都应该是瞄准高质量发展的靶心,致力于解决那些提升交通运输质量和效率的关键问题。
再次,新篇章的立场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贯穿全书的鲜明立场。交通发展为了谁?答案不言而喻,是为了人民。交通建设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这听起来似乎是原则性的要求,但完全可以落实到具体的科研工作中。我们设计的换乘方案,是否能让步履蹒跚的老人少走几步路?我们研发的售检票系统,是否能让行色匆匆的上班族节约几分钟时间?我们优化的列车运行图,是否能让深夜回家的市民减少一份等待的焦虑?这些看似细微之处,恰恰是“人民至上”理念最生动的体现。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更要写在人民群众的心坎里。
最后,新篇章的保障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被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的真理。在建设交通强国的征程中,同样需要党的坚强领导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对于我们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个人而言,就是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科研攻关中,党员同志要带头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手的山芋;在团队协作中,要成为凝聚人心、激发斗志的核心;在学术风气上,要坚守诚信,杜绝浮躁。只有这样,党的领导才能在基层得到最有力、最具体的贯彻落实。
二、勇担时代使命投身谱写新篇章的宏伟实践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最终要落脚到推动交通强国建设的宏伟实践中去。今天已经是 2025 年 10 月 21 日,正值“十四五”规划的收官冲刺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发展的关键时期。回望过去几年,我国的交通强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幅壮丽的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一方面,是基础设施网络“骨骼”愈发强壮。 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报告,截至 2024 年,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总里程已超过 600 万公里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个长度足以绕地球赤道 150 圈。我们国家规划的“ 6 轴 7 廊 8 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已经超过 90 %。大家可能熟悉的 ** 铁路、 ** 跨海通道等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进展顺利,不断 刷新着 中国建造的新高度。 20 ** 年,全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了超过 3 . 9 万亿 元的惊人规模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正在转化为一条条通途、一座座桥梁, 深刻改变着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特别是交通运输部制定的《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规划了 20 个重大工程包和 40 个单体重大项目,将进一步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这为我们轨道交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历史机遇。
另一方面,是科技创新引擎“血液”奔流不息。 如果说基础设施是骨骼,那么科技创新就是流淌其中的血液,为交通强国注入了澎湃的生命力。交通运输部与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意见》,明确提出到 2025 年,要初步构建起适应交通强国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近年来,北斗系统、 5G 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加速融合,成果斐然。智慧公路、自动化码头、智能调度等从概念走向现实。大家看,如今我国铁路的电气化率已经超过 75 %,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充电桩覆盖率高达 98 %,新能源公交车占比接近 83 %。还有我们自主研制的 ** 大飞机翱翔蓝天, ** 动车组风驰电掣,这些都标志着我国交通科技正在从“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迈进。
这些宏大的叙事,离我们远吗?一点也不远。国家正在实施的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中,已经形成了 800 多项政策文件和超过 1800 项专利。这里面,就有可能包含着我们师兄师姐的智慧结晶,未来也必将烙上在座各位的奋斗印记。国家的宏伟蓝图,正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技术突破和项目攻关构成的。
三、立足本职岗位争做谱写新篇章的先锋力量
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还是要回到我们自身。作为 **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的研究生党员,作为未来中国交通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将个人奋斗融入这股时代洪流?如何用手中的笔、脑中的智慧和心中的理想,为谱写新篇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第一,将“人民至上”的理念,内化为科研工作的价值追求。 在座的很多同志都在从事具体的科研项目。大家不妨多问问自己:我的研究,除了发表一篇高水平论文、顺利毕业之外,它最终能为社会、为人民带来什么?这绝不是唱高调,而是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尤其是作为一名身处应用型工科院校的党员,必须思考的根本问题。我听说学院里有同学在做“基于乘客行为分析的车站客流智能引导系统”研究。这个课题就很好地体现了“人民至上”。它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和模型,它的目标是让高峰期的车站不再拥挤不堪,是让每一位乘客都能更安全、更便捷、更舒心地出行。还有的同志在研究“地铁车辆轮轨降噪新材料”,这个课题同样意义重大。它不仅能提升车厢内的舒适度,更能减少列车驶过时对沿线居民区造成的噪声污染,这就是在创造更加 和 谐宜 居的城市环境。当大家把这种为民造福的价值追求融入科研的血脉,你们的研究就有了灵魂,你们的奋斗就有了超越个人得失的更高远的目标。这正是将党的创新理论与科研实践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
第二,以“创新驱动”的锐气,主动攻克“卡脖子”的技术难关。 高质量发展依靠创新驱动,而创新的主体是人才。在座的各位,正是推动我国轨道交通领域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当前,我国轨道交通在很多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一些核心算法、关键元器件、基础材料等领域,我们依然面临着“卡脖子”的风险。这就需要我们青年党员拿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敢于向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发起挑战,敢于向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亮剑。学院现在提倡的“党建+科研”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科研攻关小组,围绕行业内的重大需求和关键难题,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比如,针对“全自动运行系统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 PHM )技术”,如何构建更加精准可靠的预测模型,确保万无一失的运营安全?再比如,“高密度运营下的列车节能操纵与能量回收技术”,如何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这些都是硬骨头,但也正是我们青年党员最应该施展才华的战场。把个人专业所长与国家战略急需紧密结合起来,在攻坚克难中实现人生价值,这才是新时代青年党员应有的担当。
第三,用“系统观念”的方法,精心擘画轨道交通的未来蓝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着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中,“坚持系统观念”是极为重要的一条。做科研同样需要系统观念。城市轨道交通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与国家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以及城市常规公交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综合交通体系。因此,我们的研究视野不能仅仅局限在一辆车、一条线、一个车站。要学会“跳出轨道看轨道”。比如,研究“多网融合下的乘客出行信息服务”,就需要站在乘客的全出行链视角,思考如何整合不同交通方式的信息,提供“门到门”的一体化智慧出行服务。研究“超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韧性与应急恢复”,就需要考虑在极端天气、重大活动等情况下,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联动与协同。具备了这种系统观念,我们的研究成果才更具前瞻性和实用性,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才能为城市乃至区域的整体发展贡献更大的智慧。这也是我们学院强调培养具有“轨道交通特色”创新人才的应有之义。
同志们,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时代。交通强国的壮丽画卷已经铺开,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青年党 员,我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希望大家通过这次党课学习,能够真正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希望大家把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政治热情,转化为攻读学位、钻研学术的强大动力;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交通强国、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既要仰望星空,心怀“国之大者”,又要脚踏实地,做好手中的每一件“小事”。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用你们的智慧和汗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书写下属于你们自己的、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
我的党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