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属国企投资管理研究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经济体系逐渐完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市场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投资行为作为国企重要的经营环节,在激烈角逐的市场环境中能有效地盘活资产,投资决策的成败,对企业未来经营成败具有根本性的影响。
审计实践中发现,不良的投资行为不仅会导致资金成本高、风险变大,收益无法保障,从而造成国有资本流失。加强投资项目管理不仅有利于企业规避风险,减少企业坏账损失,增加收益,还可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国企廉政环境,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二)有利于推动国企的深化改革。
201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国企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国企改革提出要求,实行商业化运作,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肯定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总基调,并且提出了深化改革的三大目标:做优做强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区属国企的生存发展普遍对本级依赖度较高,经营中“去行政化”不够彻底,市场化经营理念和机制不够健全。不论是股权投资、收购并购还是直接投资的投资行为,都能够让国企加快引入市场化体制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提升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三)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大多数的区属国企承担着区域特定的功能塑造,区属国企唯其“土生土长”,企业的发展与区域发展紧密相连。央企和省市国企对于拉动国民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但区属国企的发展不仅按照国家关于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要求,同时还会结合本地区实际。
因此,区属国企的投资方向往往代表着该地区经济的实际发展方向、功能定位,可以有效引领本区域产业提升。实践中,通过国企投资行为引入社会资本,注入优质资产,股权制衡及股权互补形成完善的治理结构,实现区域内企业资源的组合优化,进而影响和带动整个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
二、区属国企投资现存问题
(一)投资方向不明,存在盲目投资。
投资所投的是未来、预期和生产力,国企明确投资方向、制定投资战略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需立足自身现状和发展方向,结合政策倾向和要求。
现阶段部分区属国企在开展投资过程中,对于投资方向缺乏科学认识,没有考虑自身主导业务内容,随意向与自身业务无关、不熟悉的领域或无法稳定运行的项目出资,在根本上违背了投资管理基本原则。例如,某区属企业A定义为科创领域的平台公司,截至2023年底,A公司股权投资39项,涉猎房地产开发、碳金融、新能源、文体旅游、农业产业等13个领域,出现了投资领域分散、主业不聚焦、非主业投资占比较高的问题,从财务报表看,其投资效益不佳。
部分企业在投资中过于关注热门领域,制定的投资战略与自身的实际发展现状不符,且在投资过程中由于没有经验,无法及时进行完善的投资管理,带来了巨大投资风险。例如,过去二十年,各类央企、国企纷纷涌入到房地产开发,有媒体形容“没有人愿意错过分享房地产饕餮的机会”。2010年国资委要求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退出房地产业务,2020年国资委再次以更严厉的态度重申央企“退房令”,将通过参股等方式开展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规定的商业性房地产等列为禁止类业务。但部分区属国企对市场敏感度不足,且并明确的法规限制,加上城市的建设需要靠房地产协助完成,不少区属国企仍投资入市房地产行业,后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整体市场竞争逐渐激烈和严峻,投资效益也随之减少,而房地产行业周期长、投资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较大的损失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