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生态环境局“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情况报告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县始终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以系统性思维、全局性谋划和超常规力度,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本报告旨在全面、系统地总结“十四五”期间*县在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中取得的核心成就、实施的关键举措与形成的宝贵经验,并对未来工作进行展望。

一、系统性综合施策,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大气环境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与生活品质。“十四五”期间,*县直面大气污染防治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从过去单一、末端的治理模式,转向源头、全过程、末端全链条管控,构建了多部门协同、多污染源共治的立体化防控新格局,实现了空气质量的持续性、根本性好转。

(一)聚焦移动源与扬尘污染,实施精细化管控

移动源与扬尘污染曾是影响我县城区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北环路火车站周边区域,因大型货运车辆通行密集,扬尘问题尤为突出。为破解这一难题,我县创新性地建立了由环境、交警、城管等多部门组成的“控车联盟”联合执法机制。该机制打破了部门壁垒,形成了统一的移动源污染管控战线。在火车站、高速路口等关键节点设立常态化检查点,对过往柴油货车实施严格的路检路查和尾气抽检。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县累计抽检柴油货车超过200辆、非道路移动机械60余台,并为65套非道路移动机械安装了在线监测设备,实现了对高排放车辆与机械的精准识别与有效遏制。在扬尘污染治理方面,我县摒弃了“一刀切”的管理方式,转而对城区所有建筑工地实施“一项一策”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各施工单位必须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措施,并配备智能喷淋系统、安装全封闭围挡。为确保制度落到实处,创新性地引入无人机进行每周定期巡查,通过高空视角实现对施工现场的无死角监管,使违规行为无所遁形。同时,城市环卫作业体系也完成了智慧化升级。新型多功能抑尘车、雾炮车、扫地车等现代化设备协同作业,将洒水降尘的范围从城市主干道延伸至背街小巷,全县机械化清扫率已提升至80%以上,道路积尘负荷显著降低。

(二)深化工业源治理,推动VOCs减排攻坚

工业污染源是大气治理的重点与难点。我县坚持“服务与监管并重”的原则,定期组织专家团队对重点工业企业进行“环保体检”,帮助企业查找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并提供技术指导,推动企业实施环保设施的升级改造。针对挥发性有机物这一PM2.5和臭氧的重要前体物,我县在工业涂装、加油站等重点行业深入开展了“挥发性有机物清零行动”。通过每季度对相关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和“体检”,有力推动了所有涉及活性炭吸附工艺的企业完成了深度治理或更换更高效的治理技术。通过上述一系列组合拳,*县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成效卓著。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1天,相较于“十三五”末期同比增加了11天。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等六项关键大气考核指标全面创优,稳定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与幸福感显著提升,蓝天白云成为常态,这在社会层面形成了广泛的积极反响。

二、构建立体防护体系,全力保障*江源头水质安全

*县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守护*江源头水质不仅是地方责任,更是重大政治任务。“十四五”期间,我县深刻认识到这一特殊使命,构建了集“制度保障、工程治理、科技支撑”于一体的三位一体现代化治水体系,确保一江碧水永续北送。

(一)强化制度保障与跨区域协作

制度建设是水环境保护的根本保障。我县全面深化并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建立了覆盖县、镇、村三级的河长组织体系,逐级压实了镇(街道)的属地管理责任、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以及涉水企业的治污主体责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网格化环境监管格局。为确保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我县科学编制并印发了《*县*江*断面“十四五”水体达标方案》与《*县*河*断面“十四五”水体达标方案》,明确了各阶段的治理目标、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同时,我县积极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主动与下游的*市、*市等兄弟市县签订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执法联动协议。通过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共享、联合巡查、交叉执法和应急联动机制,共同打击跨界污染行为,形成了共保共治的强大合力,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区域协同保障。

(二)大力推进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

“十四五”期间,我县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系统性地实施了涵盖城镇污水处理、农村环境整治、工业废水治理等七大类共28项重点治污工程。其中,县城污水处理厂的二级提标改造工程作为标志性项目已全面投入使用,出水水质由一级A标准提升至地表水准Ⅳ类标准,大大削减了入河污染负荷。同时,对城区污水主管网进行了全面排查与修复,并对县城“七沟一河”沿线的排污口实施了彻底的截污纳管,从根本上解决了雨污混流及污水溢流的历史难题。在补齐农村治污短板方面,我县实现了镇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全覆盖”。7座功能完善的镇级污水处理厂和62座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的现代化村级污水处理站拔地而起,使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历史性地提升至59.8%。这一成就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也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对流域水质的影响。

(三)构建智慧化监测预警网络

为实现对水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控和精准预警,我县投资建成了覆盖全流域的水环境自动监测预警体系。在*江、*河等主要干支流的关键断面、敏感水域布设了30余个重点监测点位,实现了对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核心指标的24小时不间断监测。此外,扎实开展了入河排污口的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通过人工排查与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式,摸清了底数,建立了台账,并逐一进行了整治,全县排污口整治率高达99.2%。得益于这一系列系统性举措,多年来,*江、*河出我县境内的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在100%。一泓清澈、安全的优质水源源不断地奔向京津,润泽千家万户,*县以实际行动履行了水源涵养地的神圣职责。

三、聚焦源头风险管控,全面筑牢土壤环境安全屏障

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十四五”期间,我县遵循“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的原则,以“摸清底数、源头防控、分类施策、精准修复”为核心路径,全方位构筑了坚实的土壤生态安全屏障。

(一)强化耕地土壤污染协同防治

为精准掌握全县耕地土壤环境状况,我县组织开展了针对重点行业企业用地的“大体检”,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性地加强了耕地土壤环境的动态监测。目前,已设立市级耕地土壤与农产品协同加密监测点4个、省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3个,形成了覆盖全县主要农业生产区的监测网络。根据监测结果和风险评估,对受污染耕地实施了严格的分类管理。对于中轻度污染耕地,通过推广低积累作物品种、优化施肥结构、施用土壤调理剂等农艺调控措施,实现了安全利用;对于重度污染耕地,则坚决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并进行严格的种植结构调整。截至目前,全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已达到93.03%。

(二)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我县坚持“减量化、资源化、生态化”方向,大力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通过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等关键行动,科学指导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绿色种植。目前,全县已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5000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2万亩次,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2.3%以上,化肥利用率提升至41.5%以上。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面,积极推广“猪—沼—果”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高达95%以上。同时,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可降解地膜等环境友好型农业投入品,并成功打造了5万亩的绿色防控示范区,从源头上显著减少了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

(三)严格建设用地准入与风险管控

为保障人居环境安全,我县对建设用地实施了“环保准入”与“修复监管”双轮驱动的闭环管理机制。对所有拟开发利用的地块,均要求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其“前世今生”进行全面追溯。凡是未通过调查评估或存在污染风险且未完成治理修复的地块,一律不予批准其土地出让和项目建设。这一严格的准入制度确保了“净土”才能开发。通过这些措施,全县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了100%,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居住安全。

四、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激活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新动能

*县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十四五”期间,我县在守住生态底线的同时,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让优质的生态资源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一)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优质的生态系统是实现价值转化的基础。我县加速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统筹实施了封山育林、长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显著提高了区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通过科学规划,逐步建立起一个“源廊成网、生境连通”的多功能生态网络,有效增强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目前,全县自然保护地面积已达40.7万亩,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地2处、省级自然保护地2处。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了生物多样性的显著提升,朱鹮、林麝等珍稀野生动物频繁现身,成为我县生态向好的生动注脚。

(二)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我县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VEP)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抓手,精心谋划了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项目63个,其中18个项目成功申报为市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点项目。为破解“绿水青山”的价值度量和市场转化难题,我县成立了县级生态资产运营管理公司,搭建了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多元合作的平台,积极发放绿色贷款,支持生态友好型企业发展。在碳汇交易方面,我县抢抓机遇,大力推进“双储林”项目建设,并已与相关开发机构签订了碳汇开发权流转协议,将森林的生态效益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在GEP和VEP核算试点工作中,我县走在了全市前列。以*公园、*地等为对象的VEP核算价值高达29.9亿元,占全市同类项目核算总价值的49%,为生态资源的有价化、市场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我县还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成功推动了18家矿产企业完成工艺技术改造,利用固体废弃物和尾矿资源,形成了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