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关于人才强企的战略部署,系统性加强公司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为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储备核心动能,*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围绕“引、育、用、留”四个关键环节,实施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举措。现将上半年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举措与实施成效
上半年,公司坚持战略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通过系统化的制度设计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全面推进青年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筑牢青年理想信念根基。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而理想信念是人才成长的根本保障。公司始终将加强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建设置于首要位置,旨在淬炼其自立自强的坚韧品格,磨砺其主动担当的奋斗精神。为实现此目标,公司着力打造了一个立体化的学习矩阵,创新学习方式方法,避免理论灌输的枯燥。上半年,公司共组织开展青年理论学习活动6次,通过集中研读党的创新理论文章、权威专家解读等形式,引导青年员工在字里行间深刻感悟思想伟力,并结合公司承担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探讨理论如何指导实践。同时,组织观看了多部红色主题影片,并开展了2次赴本地历史博物馆的参观学习活动,让青年员工在重温峥嵘岁月、感受厚重文化魅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职业使命感,将个人发展与企业使命、国家战略紧密相连。
(二)聚焦核心能力提升,构建梯次化人才成长平台
公司深刻认识到,青年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实践的锤炼。为此,公司坚持把工程项目一线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主阵地和“练兵场”,通过“压担子、搭台子、指路子”,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历练体系。
1.依托重点工程,打造青年成长“试金石”。 公司充分利用承建如*湖*隧道等一批技术含量高、社会影响大的重点工程项目的管理优势,有计划地将青年技术骨干安排在关键技术岗位和核心管理环节。此举不仅是业务推进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战略布局。在项目实践中,鼓励青年员工敢于挑战技术难题,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据初步统计,上半年由青年员工主导或深度参与的技术微创新、小攻关活动达10余项。例如,在*隧道项目的防水工艺环节,一支由青年工程师组成的攻关小组通过对施工流程的精细化优化,并引入新型检测设备,不仅使该关键工序的一次性验收合格率提升了约5个百分点,还在材料使用和工时方面实现了约1.5%的成本节约,展现了青年人才在推动项目精细化管理中的巨大潜力。
2.深化“传帮带”机制,加速知识与经验传承。 为系统性解决青年员工经验不足、成长周期长的问题,公司持续深化导师带徒制度。上半年,公司积极响应并参与*集团的人才“一号工程”,精心选配了15对优秀师徒参与集团层面的“青蓝计划”人才培养实践活动,通过跨单位、高标准的培养模式,拓宽青年员工的视野。在此基础上,公司内部同步启动了第二届“传帮带”人才培养活动,经过双向选择,12对师徒顺利结对。该活动建立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定期的沟通反馈机制和最终的成果考核标准,确保“传”有内容、“帮”有方法、“带”有成效。为确保培养质量,公司对导师资格进行严格筛选,导师多为具备十年以上行业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或项目负责人。根据活动中期评估显示,超过85%的学徒在其导师和部门负责人的共同评价中,至少在两项核心业务能力上获得了“显著提升”的评级。
3.实施精准化培训,全面提升综合业务素养。 面对日新月异的行业技术和管理理念,公司构建了内外结合、线上线下互补的精准化培训体系。上半年,累计开展内部培训16次、支持员工参与外部专业培训10次。内部培训内容紧密围绕公司业务痛点与发展需求,例如,针对项目前期成本控制的薄弱环节,组织了为期8小时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概算审计与成本控制实务》专题培训,由公司总工程师办公室具备注册造价师资格的资深专家主讲,培训后考核显示学员的平均得分较培训前提升了20%,合格率达到95%。外部培训则聚焦于行业前沿技术与跨界知识,如组织青年骨干参加由*省土木建筑学会主办的《智慧交通与BIM技术前沿应用》高级研修班,要求参训员工返岗后进行“二次分享”,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内部知识沉淀,有效放大了培训效益。培训形式涵盖了工程现场观摩指导、室内系统化授课、远程视频专题会议等多元化方式,内容覆盖工程技术应用、安全管理优化、合同法务风险防范等多个维度。
(三)倡导担当奉献精神,激励青年践行社会责任。 公司注重培养青年员工的社会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积极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动员和组织青年员工广泛参与集团及公司发起的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上半年,共有超过20名青年员工主动报名,利用业余时间投身社会服务。他们的身影活跃在无偿献血的采血车旁,以热血传递生命希望;出现在共建社区的义诊服务点,为居民送去健康关怀;奋斗在城市滨水绿道的环保行动中,用汗水守护共同的生态家园。这些活动不仅展现了*公司青年员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更在实践中强化了他们的“人民至上”理念与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