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集团公司安全警示教育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我们面临的安全生产形势,传达学习上级主管单位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近期国内及行业内发生的一系列安全事故,进行深刻反思和警示教育,并对下一阶段,特别是当前高温、汛期等极端天气叠加下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能够让每一位同志的神经再紧一紧,责任再实一实,措施再硬一石,共同筑牢我们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安全生命线。 安全生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就在昨天,我们已经通过内部通报,学习了上级安全生产委员会 2025 年 第四 次全体会议的相关精神,也看到了近期一些事故的通报和触目惊心的警示教育片。今天我们再次聚焦这个主题,就是要让警钟长鸣,让安全意识真正融入血液、浸入骨髓。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严峻形势,保持高度警醒,深刻把握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安全生产工作并非高枕无忧,而是如履薄冰。这种严峻性、复杂性和紧迫性,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从全国范围看,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局部风险依然突出。 根据国家应急管理部门发布的数据, 2025 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 8562 起、死亡 8079 人,同比分别下降 22 . 9 %和 17 . 8 %。从数据上看,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这得益于国家层面的高压严管和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但是,我们决不能被总体数据所迷惑,必须看到硬币的另一面。就在这半年内,全国仍然发生了 4 起重大事故,造成 70 人死亡。这冰冷的数字背后,是 70 个破碎的家庭,是血淋淋的教训。特别是,这些事故暴露出一些行业领域的深层次问题,例如人员密集场所的火灾风险、交通运输领域的重大事故、化工和烟花爆竹行业的爆炸风险等,依然是悬在我们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一季度的数据也显示,尽管事故总量下降,但建筑、交通、燃气等领域的事故占比超过了 60 %,许多中小企业设备老化、安全投入不足、违规赶工等问题依然普遍,这些都是随时可能引爆的“炸药桶”。这充分说明,安全生产领域的“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时刻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临战状态。
其次,从我们所处的建筑行业看,高危特性决定了我们必须严防死守。 建筑业是传统的高危行业,事故类型多样,防范难度大。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起重伤害和机械伤害,是业内公认的 “五大伤害”,其中仅高处坠落一项,在往年的事故统计中占比就曾超过 50 %。近年来,虽然技术和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但建筑施工事故依然时有发生,模板支撑坍塌、基坑塌方、塔吊倾覆等恶性事故的案例警示着我们,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就在近期,上级主管单位下发的《关于*项目现场检查的通报》和《关于严格落实汛期公路建设工程防汛工作要求的通知》,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通报中指出的路口封闭不严、无专人引导等问题,看似细节,实则反映出我们一些项目现场管理的松懈和安全意识的淡漠。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抓安全就是抓发展,抓安全就是抓效益,抓安全就是我们最大的政治责任。
最后,从我们集团自身看,成绩面前更需反思潜在的风险和短板。 近年来,集团公司上下齐心协力,在安全生产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保持了总体平稳的态势。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成绩不能掩盖问题,稳定不代表没有隐患。我们的一些管理人员是否产生了 “事故出在上级通报里、新闻报道里,离我们很远”的麻痹思想?我们的一些项目部,隐患排查是不是还停留在“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形式主义?我们的一线作业人员,安全技术交底是不是真正做到了入脑入心,还是仅仅签个字就完事?卢梭曾说:“最大的祸患,是不再担心祸患”。当前我们最大的风险,就是看不到风险。如果我们的安全管理只是满足于开会、发文、搞检查,而不能真正深入现场、解决问题,那么再完善的制度也只是一纸空文。我们必须用最挑剔的眼光审视自身,用“放大镜”去查找隐患,深刻剖析问题根源,从制度完善和管理优化两方面入手,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