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全县教研咨宣育一体化改革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决策部署,聚焦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系统谋划我县教研、咨询、宣传、育人全链条协同发展路径,以改革破题、以创新驱动,全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刚才,基础教育股通报了上半年教研工作调研情况, ** 镇中心学校、 ** 中学作了经验交流, ** 完小、 ** 职校作了表态发言,讲得很实在、很有启发。下面,结合近期深入学校调研、与教师座谈的情况,我讲三点意见。
一、以 “破局思维”看清改革成效,坚定深化一体化改革的信心决心
近年来,全县教育系统紧扣 “质量立教、改革兴教、特色强教”主线,在教研机制创新、咨询服务提质、宣传教育融合、育人模式探索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一体化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里,我用三个“可圈可点”来总结。 第一, “研教融合”从“形联”走向“神合”,课堂改革有了新突破。 过去,教研与教学常被戏称为 “两张皮”——教研员下校指导多停留在听评课层面,教师参与教研多是“完成任务”,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课堂实效。去年以来,我们创新推行“教研员蹲点包校”制度, 12 名专职教研员每人联系 2 – 3 所学校,全年驻校时间不少于 60 天,从课程设计、作业优化到评价改革全程参与。比如, ** 中学在教研员指导下开展 “大单元教学设计”试点,数学组将原本分散的“函数”“几何”知识点整合为“生活中的测量”主题,学生课堂参与度从 65 %提升至 92 %,期末测评优秀率提高 18 个百分点; ** 小学建立 “教研日志”制度,要求教师每天记录课堂困惑,每周开展“微教研”研讨解决方案,仅半年就形成《低年级课堂注意力培养策略》《分层作业设计案例集》等 12 项校本成果。这些变化让我们看到:当教研真正 “沉下去”,教学就能“活起来”。 第二, “咨宣协同”从“单向传递”转向“双向赋能”,教育生态有了新气象。 过去,教育咨询多聚焦政策解读,宣传教育多侧重成绩展示,两者与一线需求存在 “温差”。今年,我们组建了由行政人员、教研专家、媒体记者、家长代表组成的“教育咨询宣传团”,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活动 15 场,既把 “双减”“新高考”等政策讲透,又收集家长对课后服务、校服采购等问题的 237 条建议,其中 “农村学校校车优化方案”“城区学校课后服务社团化管理”等 12 条建议已转化为具体政策。同时,宣传视角从 “报喜”转向“全景”—— ** 乡中心幼儿园的 “田间课堂”、特殊教育学校的“融合教育故事”、退休教师的“教育初心访谈”等内容被省级媒体报道 17 次,阅读量超 50 万次,家长感慨: “原来教育不只是分数,还有这么多温暖的成长故事。”这说明:只要咨宣同频共振,就能画出教育最大“同心圆”。 第三, “育人为本”从“知识传授”拓展“全面发展”,育人路径有了新探索。 我们始终牢记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加减法”:一方面做“减法”,全面规范校外培训,压减学科类培训 32 家,学生作业平均时长从 2 . 5 小时降至 1 . 2 小时;另一方面做 “加法”,推动“五育融合”—— ** 一中开设 “红色研学”课程,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撰写实践报告 120 篇; ** 二小开发 “非遗进校园”项目,邀请剪纸、竹编传承人开设校本课, 3 名学生作品入选全国少儿非遗展; ** 职校与企业共建 “现代学徒制”实训基地,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 91 %。更让我欣慰的是,许多教师反映:“现在学生眼里有光了,课堂上愿意提问了,活动后懂得分享了。”这印证了一个道理:只有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才能培养出有温度、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全体教育工作者躬耕一线的结果,更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要向大家致以衷心的感谢!
二、以 “问题导向”找准改革痛点,增强一体化改革的紧迫感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