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以“党课+工作推进”的形式召开这次会议,既是落实省委、市委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行动,也是聚焦我县基层治理痛点、难点,推动党建联建从“物理叠加”向“化学融合”转变的关键举措。作为县委社会工作部的负责人,我长期扎根基层一线,参与过老旧小区改造的“攻坚仗”,也协调过跨村土地流转的“连环棋”,更深知基层治理中“各自为战”的无奈——有的村(社区)党组织守着资源“不会用”,有的职能部门“看得见的管不着”,有的群众需求“喊得凶的解决慢”。这些问题的背后,本质上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边界壁垒”未被彻底打破。今天,我想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党建联建破边界壁垒,协同共治促区域和谐”这一主题,和大家作一次深入交流。
一、为什么必须破“边界壁垒”?从基层痛点看党建联建的必要性
去年以来,我们通过“蹲点调研月”“敲门行动”收集到127条基层治理问题线索,其中68%涉及跨领域、跨层级、跨群体的矛盾。比如,城关街道南环路社区反映,辖区内的菜市场管理涉及市场监管、城管、环卫、社区等多部门,过去常因“职责不清”导致卫生死角、占道经营等问题反复反弹;再如,马山镇三个相邻行政村,因灌溉水渠权属争议,村民矛盾持续半年未解决,直到今年初镇党委牵头组织“跨村联调”,才最终达成共识。这些案例告诉我们一个朴素道理: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单靠某个部门、某个村(社区)的“单打独斗”,难以应对复杂多元的治理需求。
从政策层面看,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省委、市委相继出台《关于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施意见》,核心要义就是通过党建联建打破行政隶属、地域分割的“条块壁垒”,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治理体系。从实践层面看,浙江“枫桥经验”的迭代升级、“上海邻里汇”的功能整合、“成都信托制物业服务”模式创新,无不是以党建联建为纽带,将分散的资源、力量、需求串联起来,最终实现“1+1>2”的治理效能。
具体到我县, 破“边界壁垒”更有现实紧迫性。一方面,我县是典型的城乡融合发展县,既有城区8个社区、12万常住人口的服务压力,也有15个乡镇、231个行政村的治理难题,城乡差异大、需求多元化;另一方面,随着重点项目推进(如经济开发区扩区、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跨区域项目落地、流动人口管理、生态保护协同等新挑战不断涌现。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以党建联建为“金钥匙”,打开基层治理的新局面。
二、破“边界壁垒”破什么?聚焦“三个维度”找准联建发力点
党建联建不是简单的“组织结对”“活动联办”,而是要围绕“权责不清、资源不活、服务不实”三大痛点,推动治理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结合我县实际,重点要破好“三个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