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总结我县基层法治建设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任务,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相关领导同志,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政法委员,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以及部分村(社区)司法协理员代表等。刚才,县司法局、 *镇、*街道作了汇报发言,讲 得 都很好,既总结了经验做法,又提出了下一步思路,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推进基层法治建设的重大意义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 “神经末梢”,基层法治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基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这为我们做好基层法治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我县始终把基层法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基层法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对标新时代新要求,仍存在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
( 一 ) 推进基层法治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县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各类矛盾纠纷呈现出数量增多、类型复杂、化解难度加大的特点。据统计, 2024 年全县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 1260 起,其中物业纠纷 230 起、邻里纠纷 310 起、经济纠纷 280 起、婚姻家庭纠纷 260 起、其他纠纷 180 起,这些纠纷大多发生在基层,如果不能依法及时有效化解,很容易引发越级上访、群体性事件等不稳定因素。例如, 镇 村曾因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涉及农户 120 余户,经司法协理员与村干部联合调解,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等相关法律法规,历时 1 个月才最终达成和解协议,这充分说明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二 ) 推进基层法治建设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 良好的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环境,基层作为市场主体和群众活动的主要场所,其法治水平直接影响市场主体的信心和活力。 2024 年,我县新增市场主体 860 家,但据企业满意度调查显示,有 15 %的企业认为基层执法不规范、 20 %的企业反映合同纠纷解决不及时,这些问题都与基层法治建设滞后密切相关。比如,*街道辖区内某企业与供应商因合同履行问题产生纠纷,由于基层调解组织缺乏专业法律人才,导致纠纷拖延 3 个月才通过诉讼解决,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时间成本,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 三 ) 推进基层法治建设是提升治理能力的关键途径。 基层治理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治水平的高低。近年来,我县通过推行司法协理员制度、加强普法宣传等措施,基层干部依法办事能力和群众法治意识得到一定提升。 2024 年,全县基层干部依法决策率达到 85 %,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比例达到 60 %,较 2023 年分别提升 10 个和 15 个百分点。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 *县基层干部依法决策率已达到 95 %,群众依法维权比例达到 80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基层法治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肯定成绩成效,准确把握我县基层法治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基层法治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探索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效,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 一 ) 基层司法力量不断充实。 针对基层司法所 “人少事多”的突出问题,我县于 2023 年启动司法协理员制度试点工作,通过公开招聘、严格选拔,共聘用司法协理员 180 名,平均每个乡镇(街道)配备 5 – 6 名,实现了村(社区)司法协理员全覆盖。为提高司法协理员业务能力,县司法局制定了系统的培训计划,累计组织集中培训 12 期,培训司法协理员 1500 人次,邀请法学专家、业务骨干授课 40 余次,内容涵盖法律法规、调解技巧、社区矫正等多个方面。同时,建立 “以老带新”机制,安排经验丰富的司法所工作人员与司法协理员结对帮扶,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通过这些措施,司法协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在基层法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 年共参与处理各类案件 860 起,化解矛盾纠纷 720 起,化解率达到 83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