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进会议上的讲话-文库集
在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20
年度会员
付费阅读

同志们: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 “三农” 工作的重要论述,总结我县近年来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推动全县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同志,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县农业农村局、发改委、财政局、生态环境分局、供销社等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以及部分农业企业、合作社代表。刚才,* 镇、* 街道和定军山草制品专业合作社作了汇报发言,讲的都很好,既分享了成功经验,也提出了务实举措,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重大战略意义

农作物秸秆作为农业生产的 “副产品”,长期以来被视为 “废弃物”,甚至成为环境污染的 “污染源”。但从资源属性来看,秸秆是宝贵的生物质资源,富含碳、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在能源、饲料、肥料、工业原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利用前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农业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事,更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乡村振兴、实现 “双碳” 目标的重要举措。

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看,秸秆随意焚烧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每年秋收、春耕时节,部分农户为图省事,将秸秆就地焚烧,不仅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影响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还容易引发火灾,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据生态环境部门监测数据显示,2023 年我县秋收期间,因秸秆焚烧导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下降 5.2 个百分点,PM2.5 浓度短时上升至 78 微克 / 立方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 1.2 倍。而通过秸秆离田再利用,既能从源头上减少焚烧行为,又能降低化肥使用量,改善土壤结构。定军山草制品专业合作社所在的 * 镇,近年来通过秸秆回收利用,全镇秸秆焚烧火点数量从 2019 年的 32 个下降至 2023 年的 2 个,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提升至 92.3%,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从农业绿色发展角度看,秸秆综合利用是构建循环农业体系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县农业发展正处于从 “量的积累” 向 “质的提升” 转变的关键时期,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必然趋势。秸秆作为天然的有机肥料,通过粉碎还田、堆肥发酵等方式回归农田,能够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据县农业农村局检测,* 镇连续 3 年实施秸秆粉碎还田的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从 1.8% 提升至 2.3%,每亩地减少化肥使用量 15 公斤,粮食亩产平均增加 30 公斤。同时,秸秆作为饲料原料,经过青贮、氨化处理后,能够提高牲畜养殖效益,减少饲料成本。 县周边的 养殖合作社,利用秸秆加工青贮饲料,每年可节省饲料成本 80 余万元,养殖效益提升 20% 以上。

从农民增收致富角度看,秸秆综合利用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过去,农户处理秸秆不仅要投入人力物力,还可能因焚烧面临罚款;如今,通过企业收购、合作社加工等模式,秸秆变成了 “致富草”。定军山草制品专业合作社以每斤 0.3 元的价格收购稻草,按每亩地产生秸秆 500 斤计算,每亩地可为农户增收 150 元。该合作社每年回收稻草近 5 万吨,覆盖我县及周边县区 3 万余农户,累计为农户增收 1800 余万元,同时还为当地提供了 50 余个就业岗位,年支付工资 140 万元,让农民在 “家门口” 实现了就业增收。

从产业转型升级角度看,秸秆综合利用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目前,我县秸秆利用已从简单的还田、焚烧向加工制造、能源转化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形成了草制品加工、生物质发电、有机肥生产等特色产业。定军山草制品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草帘、草支垫等产品,不仅供应陕川甘地区的铁路运输企业,还远销至新疆、内蒙古等地,年销售额达 800 余万元。* 县引进的生物质发电项目,每年消耗秸秆 10 万吨,发电 1.2 亿千瓦时,实现产值 1.5 亿元,既解决了秸秆处理问题,又推动了新能源产业发展。

二、客观总结我县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成效与不足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将其作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客观看待、认真分析。

(一)工作成效显著,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秸秆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推广和市场拉动,我县秸秆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23 年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 85 万亩,产生秸秆总量约 62 万吨,综合利用量达 53 万吨,综合利用率提升至 85.5%,较 2019 年提高 18 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3.2 个百分点。其中,秸秆离田利用量 18 万吨,占总利用量的 34%,形成了 “还田为主、离田为辅、多元利用” 的格局。

二是利用模式不断创新。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出了多种秸秆利用模式,既有定军山草制品专业合作社的 “合作社 + 经纪人 + 农户” 草制品加工模式,也有 镇的 “秸秆还田 + 有机肥生产” 循环农业模式,还有 街道的 “秸秆青贮 + 畜牧养殖” 种养结合模式。特别是定军山草制品专业合作社,自 2008 年成立以来,通过与陕川甘地区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建立稳定的产销渠道,年回收稻草 5 万吨,加工草制品 3.5 万吨,成为我县秸秆离田利用的典型代表。

三是收储体系初步建立。围绕秸秆 “收、运、储、加” 等环节,我县逐步构建起以企业和合作社为主体、经纪人参与的收储网络。目前,全县已建成秸秆收储点 28 个,配备秸秆打捆机、运输车等设备 120 台(套),发展秸秆回收经纪人 150 余人,基本实现主要种植区秸秆收储全覆盖。* 镇依托收储点建设,实现了秸秆 “田间打捆 — 运输到点 — 集中加工” 的一体化流程,每亩秸秆收储成本降低 20 元,效率提升 40%。

四是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 500 万元,用于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发、设备购置补贴和收储体系建设。2023 年,共为 26 家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发放设备补贴 180 万元,带动社会投资 1200 万元;对秸秆离田利用量超过 1000 吨的主体,给予每吨 30 元的奖励,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同时,县农业农村局联合科技部门,开展秸秆利用技术培训 20 余场次,培训农户、技术员 3000 余人次,提升了秸秆利用的科技水平。

(二)问题挑战并存,制约秸秆利用水平提升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县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呈现 “南强北弱、东高西低” 的特点,南部 * 镇、* 街道等农业主产区,因合作社带动能力强、收储体系完善,秸秆利用率超过 90%;而北部山区乡镇,由于地块分散、交通不便,秸秆利用率仅为 65% 左右,部分偏远村庄仍存在秸秆随意堆放、焚烧现象。2023 年秋收期间,生态环境部门查处的 12 起秸秆焚烧案件中,有 10 起发生在北部乡镇,反映出区域间工作推进的差距。

二是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目前,我县秸秆利用仍以初级加工为主,草制品、青贮饲料等产品占比达 80%,而高端利用如生物质材料、生物基化学品等几乎空白。定军山草制品专业合作社虽然规模较大,但产品仍集中在草帘、草绳等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2022 年因原材料价格上涨,该合作社利润率从 12% 下降至 8%,反映出产业链抗风险能力较弱。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