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胜利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的辉煌成就,深刻阐释了城市发展的战略思想,全面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和重点任务,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归根结底要落脚到推动工作、促进发展上来。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我市实际,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部署的七大重点任务,在找准定位、明确路径的基础上,以有力举措确保会议精神在我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优化布局,构建网络融合的城市体系新格局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我们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科学统筹市域空间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在宏观层面,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深度融入全省乃至全国城市群、都市圈发展大局,强化交通、信息、产业等互联互通,着力提升我市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节点地位和综合承载能力。在中观层面,坚持分类指导、梯次推进。中心城市要突出“精明增长”,强化高端服务功能、创新策源功能和综合辐射功能,重点提升人口和要素的承载效率;县域城市要坚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富有活力的县域城镇体系,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特色小城镇要注重培育特色产业和风貌,促进与大中小城市协调联动、互补发展。在微观层面,坚定不移推进城乡融合,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促进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现代文明向乡村传播,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一)区域协同,强化承载能力,提升枢纽功能地位。 总书记要求“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指明了优化城市体系的根本目的。我们要立足区域视野审视我市定位,强化枢纽链接功能。重点是夯实交通物流枢纽地位,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通对外通道“大动脉”,畅通内部交通“微循环”。同时,提升信息枢纽能级,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关键要增强产业枢纽功能,聚焦优势产业集群,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增强对高端人才、优质资本、前沿技术的吸引力承载力。只有真正提升城市“厚度”和“磁力”,才能有效支撑高质量发展。
(二)分类施策,精塑城镇等级,激发县域承载活力。 遵循会议关于“分类推进”的部署,对我市不同类型城镇实施精准定位。中心城市要走高端化、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破解“城市病”,重点优化产业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布局,打造吸引人、留住人的高品质核心区。县域城镇化是我市发展的潜力所在,要支持有条件的县城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人居环境提升能力和带动乡村能力,使其成为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吸纳转移人口的主力军。特色小城镇重在“特”,避免千镇一面,要依据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如文旅康养、特色农业深加工、非遗技艺传承等),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使之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
(三)融合互促,破除城乡壁垒,畅通要素流动通道。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优化城市体系的“破壁”之举。要着力在制度设计上寻求突破,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试点等政策落地生效,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要健全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人力资源市场、技术信息市场,促进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县域倾斜配置,鼓励城区优质资源下沉。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