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久久为功抓好作风建设,推动化风成俗

党课讲稿:久久为功抓好作风建设,推动化风成俗-文库集
党课讲稿:久久为功抓好作风建设,推动化风成俗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20
年度会员
付费阅读

同志们:

中央八项规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金色名片”,为全党全国带来了全面深刻、影响深远、鼓舞人心的巨大变化,开辟了我们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十年不够就二十年,二十年不够就三十年,直至真正化风成俗,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化风成俗”,是作风建设的关键词,体现了我们党对作风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理论意蕴。抓好作风建设非一日之功,化风成俗更要绵绵发力。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抓好作风建设,久久为功,直至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真正化风成俗。今天围绕“久久为功抓好作风建设,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化风成俗”给大家上一堂党课。

一、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党员干部必须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持之以恒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优良学风作风推动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一)化风成俗是新时代改进作风的方向所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拿出恒心和韧劲,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管出习惯、抓出成效,化风成俗。”这表明,化风成俗是新时代改进作风的方向所指、目标所在。作风建设意义上的化风成俗,指的是通过持续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把党中央倡导和推动的好作风转化为全体党员干部日常的行为习惯,转化为全社会习以为常、自觉遵循的文明风尚,进而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化风成俗这一重要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作风问题特点规律的深刻洞察,也表明了持之以恒改进作风的高度自觉和战略定力。近些年,我们党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有效治理“舌尖上的腐败”“会所中的歪风”“车轮上的铺张”等,遏制住了“四风”问题蔓延态势。但与此同时,“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实践中,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不时抬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积习难改,不正之风隐形变异行为潜滋暗长。究其原因,在于导致“四风”问题的病原体还没有根除,一些深层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这决定了作风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长期任务。实现化风成俗,本质上是要根治作风积弊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推动新时代作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二)化风成俗就要实现习惯之变、观念之变、风气之变。 加强作风建设,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化风成俗意味着要推动作风建设从治标到治本、从量变到质变。只有化风成俗,实现习惯之变、观念之变、风气之变,才能让党风政风全面好起来,才能推动作风建设步入新境界。化风成俗,就是要通过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践行改进作风的具体要求,深切体悟一条条规定背后的为民情怀、精神追求,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价值选择、文化观念,不断提高精神境界、彰显人格力量。从“改进作风”向“引领民风”拓展。党风正,则民风淳。党风不过关、不过硬,社会风气也就不可能好。化风成俗,最终目的是要以优良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推动社会风气向上向善。新时代以来,中央八项规定激浊扬清,引领党的作风之变,带动社会风气明显改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了强大正能量。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就一定能实现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的良性互动,以全社会的好作风好形象共同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三)化风成俗的关键在于坚持久久为功。 作风建设作为一项永恒课题,需要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这要求我们发扬钉钉子精神,拿出决心和韧劲,系统施策、整体推进。应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把锤炼党性、提高修养作为终身课题,从根本上铲除滋生不良作风的土壤,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从灵魂深处筑起抵御不正之风的铜墙铁壁。把握作风问题的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抓住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整治,同时由表及里地分析解决其背后的深层次矛盾问题。针对不正之风的隐形变异倾向,练就精准识别判断的火眼金睛,做到紧盯不放、时刻防范、升级打法、寸步不让,坚决消除不正之风的生存蔓延空间。坚持抓惩治和抓责任相统一,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督促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强化狠抓作风建设的责任担当。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