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全面振兴新突破行动为引领,牢固树立“抓实项目就是抓实工作”的核心意识,坚持“以省重大工程为统领、市重点项目为抓手”的推进思路,深化实施分级分类调度、赛马激励、督导检查“三项机制”,聚焦“五个着力点”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全力推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预期增长目标。通过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强化保障,项目建设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聚焦重点领域,构建项目推进“战略支撑”。 坚持“抓大带小、以链聚群”的推进策略,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基础设施补短板、民生福祉提升四大方向,遴选100个投资体量大、带动效应强的市级重点项目,由市政府领导实行“一对一”包保推进机制。前9个月,百大项目完成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3.2%,成为稳增长的压舱石。一批标志性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打造了历史文化焕新样板。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高标准开街运营,通过“修旧如旧”手法重现明清建筑风貌,引入非遗展示、文化创意等业态,开业首月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带动周边商业收入增长220%。二是是打造了科技创新引擎。英歌石科学城正式开城启用,首批入驻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12家科研机构,落地人工智能芯片研发中心、生物医药中试基地等前沿项目,预计年研发投入超30亿元。三是打造了先进制造新标杆。恒力聚酯园建成全球首套年产120万吨聚酯装置,实现从PX到纺织品的全产业链贯通,带动下游50余家配套企业集聚,年产值预计突破600亿元。四是实现了枢纽能级跃升。金州湾国际机场T3航站楼完成钢结构封顶,建成后旅客吞吐量将达4000万人次/年;长兴岛氢基能源中心配套码头工程全面启动,将打造东北亚最大的绿色能源储运基地。
(二)聚焦政策机遇,打造资金保障“强磁场”。 抢抓国家扩投资政策窗口期,建立“部门联动+专班攻坚”资金争取机制,全年累计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238.6亿元,总量居全省首位,同比增长34.3%。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争取27亿元,同比增长119.5%,重点支持老旧小区改造、公共卫生补短板等58个民生项目。超长期特别国债获批44.6亿元,重点投向防洪减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领域,其中浑河堤防加固工程获专项支持12亿元。专项债券创新突破,发行167亿元,同比增长21.5%,创新采用“债贷组合”模式支持辽东湾综合交通枢纽等重大项目,拉动社会资本投入超300亿元。建立资金使用“双监控”体系,通过重大项目库实时跟踪支付进度,确保财政资金3个月内形成实物工作量,支付率达92.6%。
(三)聚焦动能转换,筑牢产业升级“硬底盘”。 实施“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倍增”双轮驱动战略,全年推进产业项目1082个,占比达59.1%,总投资4961.8亿元。一是传统产业蝶变。以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为契机,推动石化、装备制造等领域智能化改造,华锐重工投入8.2亿元实施数字化专项升级,生产效率提升40%;通用技术集团机床研发基地落地后,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率提高至75%。二是战新产业崛起。新能源产业集群加速成型,储能电池产业园年产能达50GWh;生物医药产业引进上海联影医疗CT设备生产线,填补东北地区高端医疗设备制造空白。三是服务业提质增效。前海人寿健康城、华润万象天地等现代服务业项目投入运营,推动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升2.3个百分点。数据显示,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70.7%,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达45.2%,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
(四)聚焦要素集成,跑出项目服务“加速度”。 创新构建“1+3+N”要素保障体系(1个市级专班、3项绿色通道、N个专项方案),实现问题解决不过夜。一是实现了审批革命。推行“多审合一”“容缺受理”机制,金普新区某半导体项目从立项到开工仅用58天,较常规流程压缩70%。二是实现了融资破冰。举办银企对接会12场,推动金融机构为轨道交通5号线等105个项目授信277.6亿元,创新供应链融资产品破解中小企业资金链难题。三是强化了用地保障。通过“增存挂钩”盘活闲置土地1.2万亩,长兴岛经济区采用“标准地+承诺制”供地模式,实现“拿地即开工”。要素保障的强化推动亿元以上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分别增长14.5%、12.3%,SK海力士晶圆封装等34个50亿元级项目加速落地。
(五)聚焦长远发展,厚植项目储备“蓄水池”。 立足“十四五”中后期及“十五五”规划需求,构建“专班统筹+智库支撑+三级联动”储备机制。一是产业链精准谋划。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智库团队,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15条重点产业链,谋划项目511个,其中百亿级项目21个。二是政策包深度适配。编制地下管线改造、海洋经济创新等13个领域三年行动方案,储备政策性资金项目369个,形成“谋划一批、成熟一批、申报一批”的梯次格局。三是数字化动态管理。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对储备项目实行“红黄绿”分级跟踪,确保30%以上项目具备年内转化条件。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顶层设计,夯实项目谋划基础。 坚持规划引领,围绕区域战略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科学编制三年滚动项目库,建立“储备-前期-在建”梯度管理体系。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化可行性研究,组织专家团队对拟建项目的市场前景、技术路线等进行全面论证,确保项目质量;二是完善审批服务,实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机制,组建专班跟踪解决土地预审、环评等前期问题;三是加强政策对接,精准把握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窗口期,年内策划包装10个以上省级重点项目,储备项目总投资不低于200亿元。
(二)创新推进机制,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构建“1+3+5”推进体系,即成立项目建设指挥部,建立红黄绿三色预警、三级协调会商、五方责任约束机制。聚焦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强化过程管控,制定关键节点计划表,每月开展现场督查,对滞后项目下发预警通知书;二是优化施工组织,推广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实施智慧工地管理系统,确保重大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达95%以上;三是突出示范引领,重点打造5个标杆项目,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方式形成比学赶超氛围。同步建立项目后评价制度,将建设成效纳入年度绩效考核。
(三)完善要素保障,筑牢项目发展根基。 实施要素配置改革,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重点破解三大瓶颈:一是用地保障方面,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盘活闲置低效用地500亩以上;二是资金筹措方面,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创新REITs、PPP等融资模式,争取政策性贷款不低于30亿元;三是人才支撑方面,实施”项目专员”培养计划,选拔50名懂技术、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充实项目一线。同步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完善项目法律审查、资金监管、质量追溯等制度,确保项目建设全程合规、高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