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拓新“添凤”思路,搭建递进式以商招商协作平台。一是拓宽渠道,加强与异地工商联的联系。借助“粤企入桂”活动、全国工商联执委会等会议活动,与各省、市工商联建立联系,并合理利用全国工商联与各省市工商联平台,与行业协会及商会组织建立联系。联合相关县区、部门、企业进行行业产业专题招商拜访、合作洽谈,搭建更广泛的产业资源网络。2024年以来,市工商联已成功接待了湛江、莆田等多地工商联组织的民企商业考察团,与相关县区、部门、企业之间开展了合作洽谈。与深圳市工联达成了2025年初组团来柳考察的意向,为招商对接搭建了沟通平台。截至目前,市工商联成功与全国工商联及省市级工商联直属的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业商会、家居商会、新能源商会、旅游业商会、汽车电子协会等商协会建立了联系,为后续的对接拜访和合作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拓展人脉,加强与异地乡贤的联系。依托异地籍商会、校友会等组织,加强与异地乡贤的互动,加深他们对现状的认识,激发他们返乡投资兴业的热情。同时,发挥其在各地的人脉资源和影响力,积极宣传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家关注、了解、走进、投资。近几年内,市工商联多次举办了“柳商之约”新春恳谈会,走访了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的多个籍商会及多家行业领域排名前列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乡贤企业,乡贤们纷纷表示愿意为的发展牵线搭桥,引荐更多的优质项目和企业,已初步形成人人为柳招商的良好氛围。三是拓深服务,加强与本地民企的联系。持续开展走访调研、政企座谈等活动,深入企业一线,协助民企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掌握其发展需求与潜力所在。充分发挥工商联作为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本地民企与其他本地企业之间的互补性合作,以实现高效协作;通过工商联平台,帮助本地民企与外部市场实现有效对接;引导本地民企的异地合作伙伴向聚集,以实现产业集聚效应。近期,成功举办了江浙沪地区隐形冠军企业与制造业民企的经验分享沙龙,通过出海实践、市场突破策略以及合作需求等方面的交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凝聚“引凤”群力,锻造专业化招商引资王牌队伍。一是以学增智,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聚焦工业城市发展需求,构建“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立体化学习体系。定期举办网络培训、非公大讲堂以及经济类工作会议,结合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设计定制化产业研究课程,以便掌握产业现状和发展需求,培养干部经济能力,确立经济逻辑。二是学思践悟,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认知。建立“三级联动”企业调研机制,推动形成市领导带队走访重点企业、业务部门专题调研产业集群、年轻干部驻点联系中小企业工作新格局。利用调研走访、座谈交流的机会,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企业管理方式,以及在优化升级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做到知产业、懂行业、熟企业。三是知行合一,强化项目开发和研判能力。通过每一次参与项目开发、洽谈、推进的机会,研究项目投资的经济逻辑,探求项目落地的底层逻辑,掌握项目谈判的关键与节奏,形成“招商思维”,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合作谈判技巧,做到人人能够“说产业、话工业、更专业”。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锚定方向,精准发力抓招商。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编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建立目标企业清单,重点对接行业龙头、专精特新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发挥商协会资源优势,依托异地商会、行业协会搭建信息互通平台,定向开展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重点区域专题推介。加强与科研院所、产业联盟合作,推动“以商招商”“以链聚商”,提升项目招引精准度。
(二)创新模式,多方联动拓渠道。深化“工商联+商会+企业”招商机制,组织民企赴外考察、举办项目恳谈会,鼓励本地龙头企业以增资扩产带动关联项目落地。借力数字化手段,搭建“云招商”平台,常态化开展线上对接、云端签约。探索“飞地经济”“园中园”等合作模式,联合园区、国企共建招商载体。建立招商顾问制度,聘请企业家、行业专家为“招商大使”,延伸触角挖掘项目线索。
(三)优化服务,全程护航促落地。实行项目“全周期管理”,建立专班跟踪服务机制,协同部门解决审批、用地、融资等难题。完善政策直达机制,梳理惠企政策“工具包”,联合金融机构推出定制化融资产品。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机制,依托民营企业投诉平台,畅通诉求反馈渠道,推动项目“招得来、落得下、发展好”。以高效服务提升企业获得感,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