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科工业局2025年度工作总结和2026年度工作计划

一、主要经济指标预计完成情况

工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11 亿元,同比增长 6 . 3 %;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 11 . 5 %;工业投资 13 亿元,同比增长 13 %;完成技改投资 1 . 7 亿元,同比增长 89 %;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 1200 万元,同比增长 7 %。

商务:全年完成社消零 17 . 78 亿元,同比增长 4 . 6 %;完成限上社消零 4 . 34 亿元,同比增长 10 . 5 %;完成外贸进出口 1200 万美元,同比增长 30 . 9 %。

科技:全年 规 上工业研发投入 1300 万元,同比增长 8 . 3 %;新增高企 2 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 12 %;吸纳技术合同金额 10 亿元,同比下降 26 . 5 %,输出技术合同金额 6 亿元,同比增长 53 . 8 %。

入 规纳限 培育:全年 规 上工业企业申报入 规 5 - 7 家, 批零住餐单位申报纳限 20 家左右。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特色做法

一是 创新工作机制,精准服务指导。建立每月召开经济运行分析和调度工作机制,联合乡镇开展月度监测,提前对 规 上工业、限上企业、 规 下和限下样本点及拟培育入 规纳限企业 进行跟踪指导,密切把握经营动态与市场趋势,推动各项指标按时序进度有效落实。 二是 政策激励发展,电商外引内培。创新出台《 X 县关于支持“四上”企业培育壮大若干措施》扶持企业发展。将电商招引工作纳入乡镇年度重点任务,当前已实现 月度纳限 2 家 ,预计可带动 2026 年度限上社消零上涨 4 个百分点。

(二)工业方面

一是 推进 硒泉产业 高质量发展。召开 硒泉产业 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及时解决 硒泉企业 诉求;天下四方塑业等产业 链配套 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发布《 X 硒泉》团体标准,启用“ X 硒泉健康之源”品牌广告语; 1 - 8 月 硒泉综合 产值达到 1 . 24 亿元,同比增长 29 . 4 %。 二是 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创亿矿业获 批 “两新”奖补资金 544 万元; 鸿凌科技 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获得省 财政奖补资金 35 . 8 万元,兑现“免申即享”资金 25 万元; 硒泰食品 、 东隆汇泉 分别获评省级、市级绿色工厂;中 硒农业 科技等 6 家企业纳入“专精特新”储备库;七彩灵慧、 硒泰食品 (一期)、陶一堂技改项目竣工投产;檀泉硒饮品技改扩 能主体 完工;万方玻璃粉体项目完成施工前期准备;组织 31 家企业参加省市县数字化培训 8 次; 1 - 9 月新建 5G 基站 46 个。 三是 加强工矿企业行业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要求,与 规 上企业签订责任书,开展行业检查 31 家次,排查安全环保隐患 54 项,年底前全部完成整改;按季度审核上报矿山采剥计划,杜绝 “三超”行为发生; 指导创亿矿业 开展 980 万吨/年露天采矿扩建工程项目备案申请并通过专家评审,金旺矿业完成初步设计评审及基建。

(三)商务方面

一是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X ( X 、 X )加油站项目开工建设;建设专项 债项目 2 个(冷链仓储、应急仓储)拨付资金 1 . 15 亿元; 兑现金橙阳光 等 9 家企业“免审即享”资金 45 万元;兑现省级电商示范 称号奖补 资金 20 万元;指导 X 、 X 申报商贸流通业项目获资金补助 40 万元。 二是 深入挖掘消费潜能。计划发放 5 轮县政府消费 券 300 万元,已发放四轮 240 万元,预计带动消费 1700 万元。 稳好外贸 基本盘。新增外贸企业 2 家( X 、 X ), X 等 4 家 硒泉企业 出口取得进展。持续推进中亚锡精粉进口项目, 1 - 10 月完成进口 350 万美元。 四是 商务领域安全生产。开展检查 51 次,覆盖企业 997 家次;完成 2024 年度成品油年检;组织开展全县加油站点地下储罐防渗漏等安全排查。

(四)科技方面

一是 创新主体培育。 通过入企调研 、精准辅导及专题培训等形式,培育 2 家企业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中小企业评价入库 35 家,同比增长 29 . 6 %。 二是 产 研 院创建。牵头指导 X 富硒特色产业研究院创建,搭建产 研 院框架结构,拟定 2026 - 2028 年度产 研 院预期目标任务,力争 12 月底前投入实体化运作并创成安徽省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 三是 科技服务引导。召开科技创新专题业务培训会 2 次,督促 2 家符合条件的非企业单位纳统。截至目前,全县 规 上工业有研发活动企业比例达到 60 %, 规 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89 . 2 %。 四是 营造创新氛围。兑现 2024 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 创新奖补资金 30 万元,组织企业参加第三届中国(安徽)科交会合成生物平台建设和科技招商专项活动,组织开展“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科普宣传活动。 五是 项目人才管理。指导 2 个科技特派团项目顺利通过验收评审,推荐皖南黄兔申报省级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完成 2024 年度县级科技特派员考核。 六是 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完成测震 台网络 专线改造及账户分立工作,排除网络故障 7 次,开展抗震设防审核 11 宗,验收 12 次。

(五)入 规纳限 培育方面

梳理市场主体 3000 余家,制定“ 5678 ”培育计划,建立“县领导季度、包保领导月度、部门常态化”三级调度机制;出台《支持“四上”企业培育壮大若干措施》等政策,精准服务企业,提升申报通过率。 1 - 10 月,已 完成入统 12 家 , 入统申报 2 家。

三、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经济面临结构性困境与增长压力。 全县存量企业持续萎缩,前三季度受 9 户 规 上企业产值下滑及退 规 企业基数影响,拉低全县产值增速 10 . 2 个百分点,其中石金公司原料供应不足、广兴水资源技改停产、金旺矿业基建验收延迟等将持续影响四季度产出。产业结构单一矛盾突出, 创亿矿业 1 家企业产值占比高达 43 . 3 %,日新茶叶、天方股份等传统企业受电商冲击,产值降幅较大。重大工业项目招引和储备严重不足, 35 个重点工业项目中亿元级以上仅 1 个,新的增长点亟待培育。

(二)商贸企业基础薄弱、结构不优,旅游市场转化率不高。 商贸企业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财务不规范, 导致纳限困难 ,培育的 33 家企业中仅 23 家达时序进度,招引的 11 家电商中仅 2 家纳限。商贸消费市场波动明显,产业结构不优,抗风险能力若,我县旅游多为传统消费,游客缺乏新型消费场所,带动经济增长不明显。

(三)科技创新意识不强、高新产值增长乏力。 我县工业企业多为资源型且规模小、实力弱,企业自主研发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194 类高新技术产品,我县仅有 3 类,涉高新产值企业仅 5 家,制约了高新技术产值的整体提升和较快增长。

(四)企业培育进度滞后,结构性短板突出。 全县“五上”培育主体数量少、规模小, 距入统标准 差距明显。部分乡镇对“五上”企业重视程度不够,如在电商招引中存在“重招引、轻培育”现象,招引的项目落地后缺乏持续跟踪和有效帮扶,致使个别乡镇今年尚未在 规 上工业和限上电商上实现“零”的突破。

四、 2026 年度工作计划

(一)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2026 年度主要指标预测: 规 上工业总产值达到 12 亿元以上, 规 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1 %,工业投资增长 10 %,技改投资增长 10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 10 %;社消零总额增长 5 %,限 上社消零增长 9 %,外贸进出口 1200 万美元; 规 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 10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 10 %,高新技术企业“保 1 争 2 ”;新申报 规 上工业 5 家左右,新申报限上单位 22 家左右。

(二)精准服务促进发展,强化监管守牢底线。 围绕企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金旺矿业生产转型, 确保创亿矿业 新增 100 万吨产能年内完成,同步启动万方矿业 145 万吨、 创亿矿业 980 万吨产能扩 规 前期工作;全力保障七彩灵惠、 硒泰食品 (二期)、 翳 硒山泉等技改项目按时序推进;持续加强工矿企业安全生产和环保监管,压实主体责任,实施全过程跟踪问效,坚决守住发展底线。

(三)激发消费市场增量,加大海外市场拓展。 常态 化开展 运行分析与会商 研 判,精准服务重点企业,规范数据报送流程,强化审核把关,确保 应统尽统 ;全力推动云锦牯牛降度假酒店等 6 个商贸项目建设落地,增强产业支撑能力;组织企业积极 参与硒餐美食 节、旅游嘉年华等促销费活动,打造消费新场景,激发消费潜力;重点推动 硒泉行业 拓展港澳台市场,加快打造出口品牌;持续推进锡精矿进口项目落地;组织引导外贸企业 参与进博会 、广交会等国际性展会,助力企业开拓新兴市场。鼓励企业发展跨境电商业务, 构建线 上线下协同的国际贸易新渠道。

(四)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动态完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企业数据库,推动企业规范研发管理、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形成梯队式发展格局;落实科技减税政策, 推动奖补资金 精准直达;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入精深加工技术,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与产业份额,为新引进的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确保早日投产达效;充分发挥 X 富硒产业研究院引领作用,承接产学研项目,推广“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摸排全县富硒企业技术需求,通过“揭榜挂帅”联合科研机构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五)健全梯度培育机,增强持续发展动能。 进一步梳理摸排全县培育主体市场,构建“临 规 (限)企业精准帮扶、潜力企业重点孵化、种子企业全面储备”三级梯度培育体系;聚焦全县年主营业务收入 1000 - 1500 万元的临 规 企业,建立“ 一 企 一 策”成长档案,开展月度监测和季度评估;通过要素对接、融资支持等手段加速孵化,形成“发现一批、培育一批、升 规 一批”的良性发展格局。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