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有深度,体现了从“表”到“里”的求实导向。一场学习教育的成败,关键看它是否触及了真问题,是否致力于求实效。在座谈会上,发放评估表,鼓励大家畅所欲言,这本身就是一种求真的姿态。而更重要的是,我观察到,整个过程始终围绕着“干部作风转变、民生问题解决”这些核心议题。它不仅仅是评估学习教育“学得怎么样”,更是在评估“学了之后做得怎么样”。这种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工作导向,确保了学习教育不停留于表面,而是深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层面,力求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推动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群众心里走。
二、参与学习教育的几点个人感受
作为这次学习教育全过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的内心也经历了一些变化,想和大家分享三点最真切的感受。
第一个感受,是心态上从“旁观”到“融入”的转变。说实话,最初听到要开展学习教育评估时,心里不免有些惯性思维,会想这会不会又是一次常规性的会议、流程性的活动。但是,当包村领导真的来到我们村里,和村民代表们坐在一起,耐心解答大家关于换届选举的各种疑问,不回避、不遮掩时;当镇里的干部敲开我的家门,一边帮我解读医保报销的新政策,一边诚恳地询问我对镇里工作的意见时,我的心态彻底变了。我感到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听报告的“旁观者”,而是一个被尊重、被需要、被邀请参与到家乡建设中来的“主人翁”。这种被重视的感觉,是任何文件和报告都无法替代的,它激发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第二个感受,是体验上从“隔阂”到“贴近”的融洽。过去,我们普通群众和一些干部之间,似乎总有一层看不见的“隔阂”。我们觉得他们高高在上,他们可能觉得我们不理解工作。但这次学习教育,特别是入户走访这个环节,像一座桥梁,打破了这层隔阂。我亲眼看到,有位邻居老大爷,起初对来访的年轻干部爱答不理,觉得他们就是来“走过场”。但当那位干部耐心听他抱怨了十几分钟门口路灯不亮的问题,认真地在本子上记录下来,并承诺会尽快协调处理后,老大爷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不仅热情地倒水,还主动说起了自己对村里发展的看法。这个小小的场景让我深刻体会到,干群关系很多时候并不复杂,你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心里自然有你。这种面对面的真诚交流,比任何华丽的宣传都更有力量,它让干群关系变得更有人情味,更加贴近。
第三个感受,是认识上从“问题”到“方法”的深化。参与评估的过程,也让我对基层治理有了更深的思考。以前,我们看到问题,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但通过这次深入的互动,我开始更多地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办”。比如,看到干部们在解释某项政策时遇到的困难,我会理解到政策传达的不易;听到他们梳理群众意见时的认真劲儿,我也会思考如何能让我们的建议更具建设性。这让我认识到,建设一个更好的XX镇,不仅是干部们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居民的责任。发现问题是参与,而思考解决方法、提出可行性建议,是更高层次的参与。这次学习教育,无形中也提升了我们作为群众代表的议事能力和主人翁意识。
三、对未来工作的几点浅见
XX镇的学习教育取得了阶段性的扎实成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会议也强调,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绝不能一阵而过,必须长期坚持。基于此,斗胆提出几点不够成熟的建议,供各位领导参考。
第一,在“常态长效”上再下功夫,将“集中活动”变为“日常习惯”。本次学习教育通过座谈会、入户走访等形式,集中收集了大量宝贵的民情民意,效果显著。建议将这些好的做法固化为制度,形成常态。比如,能否将“入户走访”与干部日常工作相结合,规定每位包片干部每月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有效走访,并形成民情日记?能否将《学习教育评估表》常态化,每年定期开展一次,作为检验干部年度工作成效的重要参考?这样,就能避免“运动式”的弊端,让倾听民意、服务群众真正融入日常、做在经常,成为一种工作习惯和行动自觉。
第二,在“反馈闭环”上再做文章,让“群众评价”贯穿“工作始终”。我们收集了意见,梳理了问题,下一步的关键在于落实和反馈。群众不仅关心自己的意见是否被听到,更关心这些意见最终如何被处理。建议建立一个清晰的“意见建议办理反馈机制”。对于群众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能马上解决的,明确时限;需要长期努力的,说明情况和计划;因条件限制暂时无法解决的,也要坦诚地做好解释工作。可以通过村(社区)的公告栏、镇里的公众号等平台,定期对意见办理情况进行公示,形成“收集—办理—反馈—再评价”的工作闭环。这样一来,不仅能有效督促问题解决,更能让群众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呼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从而极大地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群众的信任感。
第三,在“成果转化”上再求深化,将“个体感动”汇成“集体共识”。这次学习教育中,涌现了很多干部服务群众的感人瞬间,也激发了很多群众参与共建的热情。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建议对此次活动中收集到的典型案例、好的做法进行深入挖掘和宣传,一方面树立干部中的先进榜样,让大家学有标杆、做有方向;另一方面,也要宣传那些积极建言献策、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的群众代表,营造“人人关心家乡、人人建设家乡”的浓厚氛围。通过榜样的力量,将学习教育中激发出来的“个体感动”,升华为全镇上下的“集体共识”和“共同行动”,形成推动XX镇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各位领导,同志们,一次成功的学习教育,不仅在于它解决了多少当下存在的问题,更在于它为未来开启了一扇怎样的门。XX镇这次的学习教育,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干群同心、良性互动的大门。作为一名普通的评估代表,我为家乡正在发生的这些积极变化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我的发言完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