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学习教育中,我们通过“学查改”一体推进,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县域落地有了坚实基础,但“一阵风”的隐患、“疲劳战”的苗头仍需警惕。下步,要聚焦“常态长效”这个核心,把“学查改”从“集中行动”转为“日常习惯”,让严的氛围、实的作风融入工作各环节。
(一)深化理论武装不松劲,筑牢思想根基不动摇
思想防线是作风防线的根本,必须把理论学习从“阶段性任务”变为“终身必修课”。一是坚持“第一议题”抓学习。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纳入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一议题”,每月至少开展1次专题学习,班子成员带头到分管领域、联系乡镇开展“清风宣讲”,每年不少于4场;各级党组织要把八项规定精神纳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固定内容,每月组织1次集中学习研讨,确保理论武装“不断线”。二是聚焦“关键群体”抓精准。针对新录用公务员、年轻干部、村(社区)“两委”班子等群体,制定“分层分类培训计划”:对新录用公务员开展“入职第一课”作风培训,对年轻干部开设“清风成长营”(每季度1期),对村(社区)干部开展“田间地头微课堂”,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八项规定精神“入脑入心”。三是突出“警示震慑”抓长效。每季度更新《全县作风建设典型案例汇编》,选取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变相公款旅游等典型问题,通过“以案四说”(说纪、说法、说德、说责)开展警示教育;用好本地廉政教育基地,组织各级干部每年至少参观2次,推动“学案例、知敬畏、守底线”成为常态。
(二)聚焦问题查摆不缺位,校准作风偏差不打折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必须把问题查摆从“集中排查”转为“动态监测”,防止老问题反弹、新问题冒头。一是拓宽“察民情”渠道。在政务服务大厅、乡镇便民中心设立“作风意见箱”,开通“清风热线”(24小时受理),每季度开展1次“作风建设问卷调查”,广泛收集群众对干部作风的意见建议;组织干部开展“下沉走访日”活动(每月最后一周周三),深入企业、村(社区)排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确保问题“早发现、早预警”。二是紧盯“关键领域”督查。围绕公务接待、公车使用、项目招投标等重点领域,由县纪委监委牵头,每两个月开展1次专项督查;针对文件会议、督查考核等易滋生形式主义的环节,建立“总量管控机制”——县级文件、会议数量同比再减少10%,乡镇(街道)每月接受县级督查不超过3次,坚决杜绝“以文件落实文件”“以督查代替落实”。三是健全“问题清单”管理。各级党组织要建立“作风问题动态台账”,实行“发现—登记—整改—销号—回头看”全流程管理;县委作风办每季度对问题台账进行审核,对整改率低于90%的单位,由县委分管领导约谈主要负责人,确保问题查摆“不走过场”、整改“不打折扣”。
(三)狠抓整改落实不松劲,织密制度笼子不松懈
整改的成效,最终要靠制度来巩固。必须把整改落实从“当下改”转为“长久立”,让制度成为约束作风的“硬杠杠”。一是强化“整改实效”督查。县委成立5个专项督导组,对学习教育中未整改到位的问题(共58个)实行“挂图作战”,每周调度整改进度,每月通报整改情况;对整改流于形式、弄虚作假的单位,严肃追究主要负责人责任,确保整改“真到位、不反弹”。二是完善“长效制度”体系。修订《县级公务接待管理办法》,细化“同城不接待、无公函不接待”等要求;出台《干部作风负面清单》,明确“严禁工作日饮酒、严禁推诿扯皮”等20条禁令;建立“作风建设预警机制”,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由县纪委监委发送“廉洁提醒函”,提前预警纠偏。三是畅通“群众评价”渠道。对作风问题整改成效,实行“群众满意度测评”(整改完成后15日内),邀请“两代表一委员”、群众代表参与评价,满意度低于85%的,责令重新整改;每半年开展1次“作风整改回头看”,对反弹回潮的问题,从严从重查处,推动整改成效“由群众评判、让群众认可”。
二、突出“转”与“干”,持续推动成果转化落地,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