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理清XX县苹果产业发展思路,明晰发展目标,选准发展路径,抓牢发展和建设重点,创新发展机制,我近期深入XX街道、长官庙、白豹、庙沟、铁边城、吴仓堡等镇街村组和有关单位,对全县苹果产业进行了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二、存在的问题及面临机遇挑战
(一)存在问题。近年来,XX苹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上级要求、群众期盼及我市其他县市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足。一是生产条件较差。鉴于气候影响,苹果只能种植在高海拔的山顶、山坡,生产道路、灌溉设施条件较差,果园土壤瘠薄,全年降雨量分布不匀,无霜期短,极端灾害天气发生频发,果园道路、灌溉、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仍需完善。二是果农认识仍不到位。目前全县苹果产业尚未整体见效,初挂果园商品率低,苹果套袋、病虫害防治、施肥等环节投资大,果农原始资金积累少,产业建设积极性不高,主动投入和管理意识不强,严重制约着XX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果业人才及劳动力短缺。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居家普遍是老弱病残,年龄平均在60岁以上,劳动力严重短缺,用工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果业专业技术人才薄弱,乡村“三农”新型农业带头人数量及能力不足。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当前XX苹果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未形成规模,体系不全,专业化程度不高,现有果网、果袋、纸箱外包装企业的产能和产品质量都有待提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以小型冷库为主的田间地头贮藏设施发展滞后。五是果品销售压力不断加大。果品销售渠道较少,果农往往被动等待客商上门收购,收购价格较低;品牌建设不够有力,“公用品牌”、个性品牌建设及营销主体培育仍需加强;20XX年全县苹果产量2.99万吨,商品率81%,虽然19%的残次果通过政府补贴进行了收购,但大面积挂果后,残次果销路仍是不可小觑的问题。
(二)面临的机遇。一是政策机遇较好。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做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省上制定出台了《陕西省“十四五”现代果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关于加快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陕政办发〔20XX〕18号)》及《陕西省关于支持延安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若干措施(陕政办发〔2023〕9号)》等推进现代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为未来陕西省现代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些政策措施必将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苹果产业聚集,推动苹果产业更加具有竞争力。县委、县政府把苹果产业作为“3+3+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首位产业,产业配套政策支持有力,形成全县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资源优势明显。XX县位于苹果生产优势区域,2013年7月,经专家论证,被省上确定为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同时,XX境内楸子资源丰厚,既有铁边城镇、白豹镇100年以上树龄野生楸子分布,也有大量自然实生、人工栽种的楸子,XX楸子具备良好的抗寒、抗旱、抗病、耐贫瘠等特性,嫁接亲和力强,综合性状优,是苹果苗木最佳砧木之一。三是产品特色明显。经过几年的探索,通过高接换优、新品种引进等方式调整苹果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鸡心果、小苹果等袖珍苹果,借助独特的自然资源,已形成延安最大的袖珍苹果和黄色果品生产基地,产品品质好,发展空间大。
三、下一步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20XX年10月在延安考察时强调“陕北的气候,光照,纬度,海拔等非常适宜苹果发展种植,加上滴灌技术,矮化种植技术,选果生产线等不断发展,就地卖出,销路不愁。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今后,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延安考察提出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果业产业发展部署要求,抢抓延安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机遇,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完成基地及设施装备建设的基础上,紧扣提质增效、可持续、全产业链主题,以实施“一特、两提、三化、四抓、八建设”为抓手(即一特:打造“中熟、特色、奇异”苹果生产集中区;两提:提高质量提高效益;三化:布局区域化、栽培省力化、装备现代化;四抓:抓投入、抓防灾、抓示范、抓体系;八建设:八大体系建设),构建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产业体系、销售体系、服务体系,推进全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的陕北山地果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一)聚力高质高效果园建设,发展现代生产体系。一是优化空间布局。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因地制宜做好果业空间布局,严格落实防止耕地“非粮化”要求,规划先行,精准施策,选择通风、南面坡向,海拔在1300米以上的平缓坡地或者梯田进行建园,逐步实现布局相对集中的空间格局。二是优化品种选择。根据XX苹果生产实际及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结合近年来试栽经验,重点围绕中熟品种、黄色品种、特色品种,确定适宜发展的特色品种。同时,对效益较差的老园,要通过高接换优、新品种引进等方式调整品种结构,打造延安乃至陕西中熟特色苹果生产集中区。三是规范栽培模式。严格按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主体、新装备现代果园“五新”要求,大力推行抗寒、耐旱、抗逆性强的矮化密植技术,因地制宜发展果畜结合、果粮结合、果游结合新模式,建立与资源相匹配的新型栽培结构。四是推行标准管理。在水肥一体设施配套、“美丽果园”及“高质高效示范园”创建,市级标准化示范园、精品园及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山地苹果园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打造山地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二)聚力延链补链融合发展,培育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强化政府规划引领、机制创新、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切实履行好顶层设计、投入支持、执法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主体在产业发展、投资建设、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形成多种有效发展建设模式。二是坚持质量兴农,融合发展。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挖掘特色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聚焦结构布局、小型贮藏、品牌建设等薄弱环节,推进生产、加工、流通、营销产业链全面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果业发展整体效益和竞争力,将XX打造成为特色果业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交叉重组的融合发展区。三是坚持技术先行,装备先进。积极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与项目,立足XX自然资源特点和特色果业实际情况,聚集市场、资本、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推进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探索符合特色果业全产业链发展要求的现代化技术和装备,完善科技成果熟化应用有效机制,将XX特色果业打造成为技术先进、金融支持有力、设施装备配套的现代技术和装备加速应用的集成区。四是坚持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积极对接陕西省XX楸子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项目落地XX,利用现代繁育技术,对XX楸子进行脱毒繁育,设立楸子种质资源保护区,建立楸子种质资源圃、楸子种植基地和楸子苗木繁育生产基地,加快楸子开发利用,力争将XX建成延安乃至陕西最大的楸子种质资源保护开发示范区。
(三)聚力特色有机品牌建设,打造现代销售体系。一是打造特色果业品牌。树牢品牌意识,围绕中熟品种、黄色品种、特色品种,确定鸡心果、小苹果等特色品种,打造特色果业品牌。通过举办苹果采收节、参加各类大型果品展销会、举办推介会等形式,大规模宣传推介我县特色果业品牌,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依托全国知名的“延安苹果”区域品牌和XX“山地苹果”的号召力,发挥“互联网+农业”优势,采取直播带货、电商销售、认养“我的一棵苹果树”等形式,扩大XX苹果知名度和销路,提高苹果产业的附加值。二是打造整县有机认证。坚持发展绿色产业,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打好绿色生态有机牌。在现有的有机认证的基础上,围绕现代消费理念需求,结合果畜循环生产、严格环境监控、积极组织企业和合作社坚持每年对挂果园进行有机认证,打造整县推进有机苹果认证样板区。三是加强苹果产后处理。紧盯“地头收购、混装销售、预冷滞后”等短板,编制分拣预冷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改造,在苹果重点镇、重点村集中建设产地采后处理中心,开展集中分拣、预冷、收购等服务,加快提升果品产后处理能力,确保采后12小时内实现预冷处理。优化提升果品冷藏能力,提高冷库等冷藏保鲜设施利用率。
(四)聚力强化基础保障建设,构建现代服务体系。一是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按照“抓村干部示范、发展头雁经济,抓能人返乡、发展归雁经济,抓本地大户、发展家雁经济”思路,全力培育果业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股份合作、转包、租赁、互换等方式流转土地,集中连片建设标准化果园。对全县经营主体进行评星定级,按照评定的星级从政策、资金、项目、金融上予以扶持,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改善生产条件、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经营能力。二是搭建果品交易平台。建立专业果品销售市场,以小市场对接全国的大市场,在县城建立一个较大规模的果品批发市场,在每个乡镇建立1至2个二级果品交易市场,让每一个市场成为苹果产业信息交流中心、技术支持中心、批发销售中心。三是发挥技术人才作用。充分发挥马锋旺院士工作站作用,加强站地协作,打造技术集成平台、示范引领高地和人才培育基地。整合农技推广力量,建立健全专业门类齐全、适应产业发展的综合性技术队伍,形成“公益主导、多方参与”的苹果技术服务协作机制,加快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四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以抗旱、防冻、防雹、防病害“一抗三防”为重点,成立县镇村“三级”苹果防灾减灾作战指挥部,加强气象预警预报和人影工程建设,努力做到“果业发展到哪里,水利设施、防灾减灾设施就跟进配套到哪里”,构建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