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以来,我院党委高度重视,将之作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升干部队伍能力、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从小处着眼、实处发力,以一系列“小切口”改革,有效推动了工作作风的“大转变”和履职效能的“大提升”,为我省教育科研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现将有关经验做法报告如下。
作风问题的根源在于思想认识。我院始终坚持将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从源头上拧紧纪律规矩的“总开关”。我们摒弃了以往“为学习而学习”的形式化倾向,转而建立起一套常态化、制度化、全覆盖的理论武装体系。
“文山会海”是长期困扰基层、影响效能的顽瘴痼疾。我院以“精文减会”为突破口,下大力气为教研人员松绑减负,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解放出来,投入到更有价值的教育科研与基层服务中去。
首先,在“精文”上下功夫。我们建立了严格的发文前置审核与统筹机制。自2025年4月以来,院内文件制发数量同比减少近30%。对于业务相近、内容关联的活动,坚决予以整合。在全省中小学(幼儿园)优质课评选观摩交流活动中,我院打破以往各学科单独发文的惯例,以季度为单位,将同期开展的多个学科活动整合研制一份通知文件,合并同类事项,删减冗余信息,文件篇幅压缩了一半以上。在文风上,我们大力倡导“短、实、新”,对院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信息严格控制篇幅,力求言简意赅、直奔主题。同时,优化了《XX教育科研》期刊的编审流程,改版栏目设计,使其更加聚焦学术前沿与实践难题,提升了学术平台的引领作用。
其次,在“减会”上动真格。我们严控会议数量、规模和时长,能不开的会坚决不开,能合并的会坚决合并,能以视频形式召开的绝不组织线下聚集。院级会议数量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5%。通过精简会议,不仅节约了大量行政成本,更重要的是为教研人员释放了大量有效工作时间。据初步测算,会议精简后,我院教研人员平均每周增加的有效教研时长超过2.5小时。节约的行政经费用以反哺一线,我们重新配置了近1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教研员深入基层学校开展视导、购置一线教学研究所需的实验设备,将减负的成效实实在在转化为了提升教研质量的动力。
三、以“一线服务”为切口,打造精准帮扶“练兵场”
教育科研的生命力在于服务实践、指导一线。我院彻底改变了以往“坐在办公室搞研究”的传统模式,大力推动教研工作重心下移,要求教研员将田间地头、学校课堂作为研究的主阵地。
一是建立健全“教研员联系校”机制。我们为每一位教研员划定责任区,明确联系帮扶的薄弱学校或实验学校,并将服务成效作为年度考核的核心指标。该机制明确规定,教研员每学期到联系点校开展具体工作不少于1次;每季度举办公益性专题讲座不少于1次;每年必须形成一份高质量的专题调研报告或学术论文。2025年上半年,我院累计组织骨干教研员150余人次,分赴XX、XX、XX等县市,针对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展了8次“组团式”教研提质活动。组织专家团队32人次,深入XX州XX县、XX县等地,对当地普通高中的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教师发展进行“点对点”的靶向帮扶。
二是将服务成果转化为育人实效。在XX中学、XX小学等实验示范校,我院教研员团队上半年已开展深度服务6次,组织跨区域“同课异构”示范课100余节,举办各类专题讲座50余场,内容涵盖新课程标准解读、高效课堂构建、学生心理疏导等多个方面。通过这种沉浸式、陪伴式的服务,不仅有效提升了基层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使我院教研员对一线教学的理解更加深刻。得益于该机制的有效运行,我院“教研员联系校”工作的考核优秀率也实现了显著提升,从2023年的65%攀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92%,真正实现了精准帮扶与自我提升的“双赢”。
四、以“五育融合”为切口,开拓立德树人“新路径”
为基层减负、转变作风,最终目的是提高工作实效,更好地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院主动作为,聚焦教育改革的前沿与热点,以“五育融合”为抓手,创新工作模式,产出了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教研成果。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与标准引领。针对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重智育、轻德体美劳的现象,我院组织专家团队,深入调研论证,牵头制定了《省XX科学院“五育融合·XX同行”实施方案》和《XX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实施基本要求(试行)》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文件。这些文件为全省各地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操作指南。特别是在2025年的全省优质课评选中,我院首次将德育、劳动教育两个专项独立纳入评选范畴,极大提升了基层学校对这两个领域的重视程度,发挥了评价“指挥棒”的关键作用。
二是推动创新实践与成果落地。我们积极组织开展“美育浸润行动”“戏曲进校园”等专题活动6次,让高雅艺术走进乡村校园。同时,组织专家开发了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学生及家长心理健康巡回宣讲课程资源包32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我院指导下,XX市第X小学打造的“小农夫”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在耕种中体验劳动价值,成功入选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在对50所“五育融合”试点学校的追踪调研中,师生满意度高达96%以上,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数据显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平均提升了近20%。这些鲜活的案例,充分证明了作风转变带来的工作实效。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下一步,我院党委将继续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根本遵循,持续深化“小切口”改革,发扬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聚焦师生关切,在转作风、强纪律、提质量上久久为功,以更加务实的举措和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奋力谱写我省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