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作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首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斗争,不仅实现了中华民族从深重危机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转折,更铸就了光耀千秋的伟大抗战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抗日战争的不朽功勋与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7 月 7 日, 在 2025 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阳泉百团大战纪念馆参观时,发出了 “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的庄严号召。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交汇点,放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长河,深刻理解并自觉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对于我们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准确把握伟大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9 周年座谈会上,精辟阐释了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要义: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三十二字箴言,是对中国人民在那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殊死搏斗中所展现出的卓越品格与崇高精神的高度凝练和深刻升华,是在血与火的淬炼中熔铸而成的精神瑰宝。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而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这种爱国情怀,在和平年代体现为对国家发展成就的自豪与对民族未来的憧憬;而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则升华为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坚定意志和实际行动。面对近代以来最为残酷、规模最大的外敌入侵,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中华大地,炎黄子孙的爱国热情被空前激发, “爱国就是抗日,抗日就是爱国”成为响彻云霄的时代强音。正是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厚爱国情怀,汇聚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使得心系祖国命运的四万万同胞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最终汇聚成战胜日本侵略者的钢铁洪流,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在强敌面前不屈不挠、坚守尊严的风骨与操守,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脊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 “士可杀不可辱”的传统,有为捍卫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誉而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抗日战争时期,无数中华儿女面对日寇的铁蹄,展现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气节。他们将战死沙场视为光荣,将为国捐躯看作天职。左权、彭雪枫、杨靖宇、张自忠、佟麟阁等抗日将领,以及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等英雄群体,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铸长城,以前仆后继迎国难。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不屈气节,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也为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赢得了崇高的声誉。正是这种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使得中华民族的脊梁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愈发挺拔。
(三)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英雄的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毛泽东同志曾豪迈指出: “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这种英雄气概,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 地 展现。平型关大捷打破了 “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百团大战以破袭战为主要形式,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八百壮士”孤军坚守四行仓库,用生命和鲜血展现了中国军人救亡图存的坚定决心。正是这种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使得抗日战争成为一部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意志和力量。
(四)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日战争是一场以弱胜强的艰苦卓绝的战争,是落后的农业国与先进的工业国之间的较量,是劣势装备与精良武器之间的对抗。然而,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对比,更取决于信念的坚定和意志的顽强。全民族抗战是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正义之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华儿女坚信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他们在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和残酷 “扫荡”时,始终保持着百折不挠的意志和 坚韧不拔 的毅力,屡败屡战,愈挫愈勇。中国共产党基于对战争形势的科学判断,提出了 “持久战”的光辉思想,深刻揭示了抗日战争的规律,为全国人民指明了胜利的道路,坚定了全国军民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信念,彻底粉碎了“亡国论”的悲观论调,用铁的事实证明了“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二、深刻认识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意义
(一)伟大抗战精神作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对于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具有多维度、深层次的重大意义。
(二)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历史召唤。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古代中国曾以世界头号富强大国的姿态 “独领风骚”达一千五百余年之久。然而,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统治的腐朽和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一雪百年国耻,是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历史转折点。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中汲取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而不懈奋斗,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三)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是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召唤。 我们党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这既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也伴随着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伟大抗战精神曾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激励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在新的征程上,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样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从中汲取攻坚克难、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以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胜利。
(四)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未来召唤。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深刻指出: “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他还强调,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这里的“人”,不仅指坚强有力的中央领导集体,更包括一代又一代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无论是哪个层面的“人”,都应当具备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的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要义,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因此,将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不断用其滋养后人,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具有长远而根本的战略意义。
(五)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是坚持维护世界和平,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召唤。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从 1931 年 “九一八事变”到 1945 年抗战胜利,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持续了十四年之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有力地支援了盟国在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的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粉碎了轴心国妄图瓜分世界的罪恶阴谋,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世界上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树立了光辉榜样,推动世界历史朝着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前进。伟大抗战精神因此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精神财富和精神丰碑。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抬头,人类社会面临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关键十字路口,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有责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正是向世界昭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捍卫和平的坚定立场,也是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迈向美好未来的世界召唤。
三、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凝聚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将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不仅要深刻理解其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珍视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更要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任务,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价值。我们要着眼于抓住历史机遇、有效应对风险挑战,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凝聚起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精神力量。
(一)传承伟大抗战精神,首要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抗战精神的主要缔造者、积极倡导者和模范践行者。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团结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自 “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更是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和实际领导核心,制定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战略策略,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是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没有新中国。新时代新征程,要传承好伟大抗战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从而凝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二)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核心在于弘扬伟大斗争精神。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同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换来的,伟大抗战精神的每一条内涵都深深镌刻着斗争的烙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绝不会比过去少,甚至会更加复杂严峻,既有国内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也有国际上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等外部压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我们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就要将其中蕴含的斗争精神发扬光大,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敢于直面矛盾,勇于攻坚克难,对于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和“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胜利。
(三)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关键在于坚定 “四个自信”。 伟大抗战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理力量,证明了人民战争思想的强大威力,也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新时代新征程,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民族的力量,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四个自信”。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传承伟大抗战精神,还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人民深知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经过战火洗礼的中国人民更加珍视和平、热爱和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一贯倡导和维护世界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新时代新征程,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就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要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既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携手推进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事业、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注入强劲的中国活力。
伟大抗战精神,既是属于波澜壮阔的历史的,更是属于日新月异的现在和充满希望的未来的。它曾经激励着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也激励着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取得辉煌成就。今天,它正激励着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我们坚信,在伟大抗战精神的感召和指引下,中国人民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坚定的步伐,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