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作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首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斗争,不仅实现了中华民族从深重危机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转折,更铸就了光耀千秋的伟大抗战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抗日战争的不朽功勋与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7 月 7 日, 在 2025 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阳泉百团大战纪念馆参观时,发出了 “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的庄严号召。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交汇点,放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长河,深刻理解并自觉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对于我们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准确把握伟大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9 周年座谈会上,精辟阐释了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要义: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三十二字箴言,是对中国人民在那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殊死搏斗中所展现出的卓越品格与崇高精神的高度凝练和深刻升华,是在血与火的淬炼中熔铸而成的精神瑰宝。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而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这种爱国情怀,在和平年代体现为对国家发展成就的自豪与对民族未来的憧憬;而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则升华为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坚定意志和实际行动。面对近代以来最为残酷、规模最大的外敌入侵,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中华大地,炎黄子孙的爱国热情被空前激发, “爱国就是抗日,抗日就是爱国”成为响彻云霄的时代强音。正是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厚爱国情怀,汇聚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使得心系祖国命运的四万万同胞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最终汇聚成战胜日本侵略者的钢铁洪流,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在强敌面前不屈不挠、坚守尊严的风骨与操守,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脊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 “士可杀不可辱”的传统,有为捍卫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誉而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抗日战争时期,无数中华儿女面对日寇的铁蹄,展现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气节。他们将战死沙场视为光荣,将为国捐躯看作天职。左权、彭雪枫、杨靖宇、张自忠、佟麟阁等抗日将领,以及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等英雄群体,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铸长城,以前仆后继迎国难。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不屈气节,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也为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赢得了崇高的声誉。正是这种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使得中华民族的脊梁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愈发挺拔。
(三)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英雄的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毛泽东同志曾豪迈指出: “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这种英雄气概,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 地 展现。平型关大捷打破了 “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百团大战以破袭战为主要形式,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八百壮士”孤军坚守四行仓库,用生命和鲜血展现了中国军人救亡图存的坚定决心。正是这种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使得抗日战争成为一部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意志和力量。
(四)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日战争是一场以弱胜强的艰苦卓绝的战争,是落后的农业国与先进的工业国之间的较量,是劣势装备与精良武器之间的对抗。然而,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对比,更取决于信念的坚定和意志的顽强。全民族抗战是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正义之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华儿女坚信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他们在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和残酷 “扫荡”时,始终保持着百折不挠的意志和 坚韧不拔 的毅力,屡败屡战,愈挫愈勇。中国共产党基于对战争形势的科学判断,提出了 “持久战”的光辉思想,深刻揭示了抗日战争的规律,为全国人民指明了胜利的道路,坚定了全国军民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信念,彻底粉碎了“亡国论”的悲观论调,用铁的事实证明了“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