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大家知道,我们组织部门是党的政治机关,是区委管党治党、选贤任能、强基固本、育才聚才的重要职能部门。我们手中的权力、肩上的责任,都决定了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代表着个人,更代表着组织的形象、区委的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作风建设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我们组织部门而言,讲政治是第一位的要求,抓作风就是最具体、最直接的讲政治。打铁必须自身硬,我们这支“管干部的干部、管党员的党员、管人才的人才”的队伍,自身作风如果不过硬,腰杆子就不硬,说话就没底气,工作就没权威。因此,我们必须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把作风建设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一个特殊的会议,也是一次深刻的思想交流。按照区委关于学习教育的统一安排,我围绕“加强组织部门作风建设”这个主题,和大家一起上一堂专题党课。下面,我将围绕三个方面,与同志们进行深入探讨。
一、深化思想认识,从政治高度把握作风建设的“纲”与“魂”
作风问题,从来都不是小事,其本质是党性问题、政治问题。我们部里的每一位同志,都必须跳出“就事论事”的局限,从政治的高度来深刻理解和把握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过硬作风是检验政治忠诚的“风向标”。 组织部门是政治机关,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的生命线。这种政治性体现在哪里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也不是写在纸上的报告,而是渗透在日常工作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作风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区委的决策部署能否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试想,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区委的部署满足于开会发文、浮于表面,怎么能谈得上对党忠诚如果我们在干部工作中掺杂个人好恶、优亲厚友,怎么能体现党管干部的原则因此,作风问题就是政治立场的“外在表现”,是衡量我们是否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直接标尺。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最严肃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我们的每项工作都能精准对标中央精神和区委要求。
(二)过硬作风是践行根本宗旨的“试金石”。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都要体现在为人民服务上。我们的作风如何,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也最真切。是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还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真心实意为基层排忧解难,还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这直接决定了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近年来,我们通过开展“双报到”志愿服务、建立基层联系帮扶制度等,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但我们也要警惕,一些不良作风的苗头可能在不经意间滋生。比如,下基层调研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还是真正“沾一身泥土、听一耳朵实话”为基层减负是实打实地精简会议文件,还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换个马甲继续增加基层负担这些都是检验我们群众立场、群众感情的“试金石”。作风正,则人心齐、事业兴;作风偏,则人心散、事业衰。我们必须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福祉,绝不能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
(三)过硬作风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压舱石”。 当前,我区正处在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异常艰巨繁重。区委的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组织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组织力量就要凝聚到哪里。无论是推动重大项目落地,还是优化营商环境;无论是抓好乡村振兴,还是创新基层治理,都离不开坚强的组织保证,离不开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组织部门以过硬的作风去谋划、去推动、去落实。如果我们的工作作风漂浮、不严不实,干部考察就可能失真失准,基层组织就可能软弱涣散,人才政策就可能束之高阁。一个环节的松动,就可能导致整个链条的断裂。一个务实、高效、创新的组织部门,能够为全区的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反之,一个作风散漫、效率低下的组织部门,则会成为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我们必须把作风建设融入到服务中心大局的每一个环节,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担当,为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坚实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