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2025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研讨会上的讲话-文库集
在2025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研讨会上的讲话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20
年度会员
付费阅读

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

今天,我们相聚在此,共同探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这一重大课题。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过去五年,我国基层治理经历了从“管理”到“服务”、从“单一”到“多元”、从“传统”到“智慧”的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党建引领始终是贯穿始终的“红色主线”,是凝聚各方力量的“核心引擎”。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精准落地,到乡村“党建+产业”的振兴实践;从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中的群众动员,到应急管理中基层党组织的快速响应,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不断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但也要看到,随着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基层治理仍面临“资源整合难”“群众参与度低”“数字化赋能不足”等挑战。借此机会,我结合实践观察与思考,围绕“如何以党建创新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谈四点认识。

一、强化政治引领:让基层治理“方向明”与“根基稳”同频共振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政治引领是基层治理的“定盘星”。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首要任务是确保治理方向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一致,同时通过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筑牢治理的“战斗堡垒”。

第一,以理论武装凝聚共识,校准治理“方向盘”。

基层治理涉及千家万户,思想统一是行动统一的前提。近年来,各地通过“板凳课堂”“田间党课”“线上微宣讲”等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例如,某省在社区推行“理论+治理”双讲模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垃圾分类、物业纠纷调解等具体问题结合,让群众在案例中理解政策;某市在农村开设“乡村振兴大讲堂”,组织党员干部用方言解读“三农”政策,激发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这些实践表明,理论武装不能“空对空”,而要“实打实”,通过“接地气”的宣讲,让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明白“为什么治”“治什么”“怎么治”,从而形成治理合力。

第二,以组织覆盖织密网络,筑牢治理“压舱石”。

基层党组织是治理的“神经末梢”。针对新兴领域治理薄弱环节,各地创新组织设置,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例如,某市在快递物流行业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引导快递员参与社区治安巡逻、孤寡老人帮扶;某省在商圈市场成立“党建联盟”,整合商户、物业、社区资源,解决停车难、环境脏乱等问题。这些案例启示我们,组织覆盖不能“形式化”,而要“功能化”,通过延伸党组织触角,让治理力量渗透到每个角落。

第三,以严明纪律锤炼作风,绷紧治理“纪律弦”。

基层治理直接面对群众,作风好坏直接影响党的形象。近年来,各地通过“小微权力清单”“群众评议”“纪律监督进社区”等方式,规范基层权力运行。例如,某县制定《村干部权力清单》,明确低保评定、集体资产处置等*项事项的办理流程,并在村务公开栏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某市开展“基层治理作风专项整治”,重点查处“吃拿卡要”“推诿扯皮”等问题,群众满意度提升*%。这些举措表明,纪律监督不能“宽松软”,而要“长牙带电”,通过扎紧制度笼子,让基层干部习惯在监督下工作,确保治理公平公正。

二、深化群众参与:让基层治理“独角戏”变“大合唱”

基层治理的核心是“人”,关键在“共治”。党建引领不是“大包大揽”,而是通过搭建平台、创新机制,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让治理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

第一,“党建+协商民主”,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人来管”。

协商是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有效方式。各地探索建立“党员牵头、群众参与”的协商机制,通过“居民议事厅”“乡贤理事会”“线上议事群”等平台,让群众成为治理的“主角”。例如,某社区针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难题,成立由党员、楼长、律师组成的协商小组,组织居民召开*次议事会,最终达成“分层出资、按需使用”的方案,电梯顺利投用;某村通过“乡贤理事会”,调解土地纠纷、邻里矛盾*余起,实现“小事不出村”。这些实践证明,协商民主不能“走过场”,而要“见实效”,通过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找到“最大公约数”,让治理决策更科学、更民主。

第二,“党建+志愿服务”,让群众“动起来、乐起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