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以 “作风建设”为主题召开专题党课,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要求,也是回应群众对干部作风的殷切期盼,更是推动我镇“十四五”规划落地、乡村振兴提质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关系我们党能不能长期执政、履行好执政使命。”对于我们基层干部而言,作风就是形象、就是战斗力、就是群众的“连心桥”。下面,我结合近期调研掌握的情况、上级巡视反馈的问题,以及我镇发展实际,从“为什么抓、抓什么、怎么抓”三个方面,与大家作一次深入交流。
一、认清形势、直面问题,深刻把握作风建设的紧迫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 “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纠“四风”、树新风,党风政风焕然一新。从我镇来看,近年来通过开展“干部作风提升年”“群众身边‘微腐败’整治”等行动,党员干部精神面貌明显提振,2023年群众满意度测评较2020年提升12个百分点,在全区乡镇考核中位列前三。但也要清醒看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对照上级要求和群众期待,我们的干部队伍仍存在“四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 “表态多、落实差”的形式主义仍有市场。 个别干部把“政治表态”当“工作成绩”,比如在人居环境整治中,会上喊“坚决清零卫生死角”,但下去检查时,背街小巷的垃圾池依然满溢;在惠民政策宣传中,只把文件往村部一贴、群里一发,却不入户讲解,导致部分老人“不知道、不会用”。去年区纪委通报的某村“厕所革命”虚报进度问题,就是典型的“口号响、行动虚”。
二是 “打太极、踢皮球”的官僚主义尚未根除。 有的干部“官气”大于“地气”,对群众诉求“推拖绕”:群众反映农田灌溉水渠堵塞,村说“归镇农办管”,镇农办说“要等项目资金”;村民申请低保,材料交了3个月没回音,追问时却说“系统在升级”。今年上半年,镇纪委受理的23件群众信访中,11件涉及“推诿扯皮”,这说明我们的干部离“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还有差距。
三是 “小错不纠、小利不拒”的“微腐败”时有发生。 基层“微权力”直接关系群众“获得感”,但仍有干部“雁过拔毛”:有的在低保评定中优亲厚友,有的在集体资产租赁中“暗箱操作”,有的在征地补偿中“虚报面积”。去年我们查处的某村原会计挪用集体资金案,涉案金额虽仅3.2万元,但影响的是群众对党的信任。“微腐败”虽“微”,但损害的是“大政治”。
四是 “守摊子、混日子”的躺平心态暗流涌动。 部分干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面对乡村振兴的新任务,说“以前怎么干现在还怎么干”;面对矛盾纠纷,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面对产业发展,说“没项目、没资金,干不了”。今年一季度,我镇特色农业项目落地率仅65%,比目标低20个百分点,根子就在于部分干部缺乏“闯”的劲头、“拼”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