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优化营商环境攻坚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动员全县上下以 “刀刃向内”的勇气、“破茧重生”的决心,打一场优化营商环境的攻坚战、整体战、持久战,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营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更是县域经济“突围破局”的关键一招。当前,我县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必须以营商环境的“根植沃土”,催生市场主体的“百花齐放”,推动县域经济的“枝繁叶茂”。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直面问题,以 “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打响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 “一号工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惠企政策,解决了一批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全县营商环境总体向好。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市场主体期待相比,我们的营商环境仍有较大差距,存在“三个突出矛盾”:
一是政策落实的 “温差”与市场期待的“热盼”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国家、省、市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助企纾困政策,但部分政策在基层落地时存在“中梗阻”:有的部门对政策研究不深、解读不细,企业“看不懂、不会用”;有的政策申报流程繁琐、审批环节冗长;更有甚者,个别干部以“文件未明确”“程序需完善”为由,变相设置门槛,导致政策“悬在空中”“停在纸上”。这种“最后一公里”的梗阻,让企业从“满怀期待”变为“失望寒心”。
二是服务效能的 “低效”与市场主体的“高效”之间的矛盾。 当前,企业办事仍面临“三多”问题:一是“证明多”,部分事项要求企业提供重复证明、循环证明,甚至“奇葩证明”;二是“环节多”,一个项目从立项到开工,需经过多个部门审批,流程复杂、周期漫长;三是“跑动多”,企业办事需在多个窗口、多个楼层之间来回奔波,甚至“跨部门办事如闯迷宫”。这些问题反映出部分干部服务意识不强、效率意识淡薄,仍然存在“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软梗阻”。
三是要素保障的 “短板”与企业发展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县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企业对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需求日益迫切。但现实中,土地指标紧张、融资渠道单一、高端人才匮乏等问题依然突出。例如,部分企业因土地指标不足无法扩大生产,因融资成本过高不敢投资扩产,因人才短缺难以实现技术突破。这些“卡脖子”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
同志们,营商环境是 “易碎品”,一旦放松要求、懈怠松劲,就会“一落千丈”;营商环境也是“竞争力”,只有持续优化、迭代升级,才能吸引更多优质企业、优质项目落地生根。我们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直面问题、刀刃向内,坚决打赢这场优化营商环境的攻坚战!
二、聚焦重点、精准发力,以 “钉钉子、啃硬骨头”的韧劲推动营商环境整体提升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企业反映最强烈、市场主体最困扰、制约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重点抓好 “五个攻坚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