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汛期已至,暴雨、洪涝、地质灾害等风险隐患陡然加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进入最紧要、最吃劲的关头。今天我们召集应急管理局全体班子成员、中层骨干以及各乡镇(街道)书记,就是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对全县防汛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压实。这既是一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战前动员,更是一次明确任务、狠抓落实的行动指南。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防汛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容不得丝毫麻痹、半点懈怠。每一场灾害都是对应急能力的残酷检验,每一次疏忽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必须以万全准备应对万一可能,坚决打赢今年汛期安全保卫战。下面,我讲六个方面的意见:
一、深化认识,凝聚共识,以最高站位筑牢思想堤坝
做好防汛工作,首先要解决“怎么看”的问题,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其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一)认清严峻形势,增强忧患意识
天象异常风险叠加,综合气象、水文部门研判,今年汛期我县降雨总量较常年偏多2-3成,极端强降水事件概率显著增加,“龙舟水”集中期可能延长,台风影响路径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旱涝急转风险突出。历史教训警钟长鸣,深刻汲取近年来我县及周边地区因强降雨引发的山洪、内涝、滑坡等灾害教训,特别是去年我市“7·26”局部特大暴雨导致部分乡镇严重受灾的惨痛经历,必须引以为戒,举一反三。基础薄弱短板犹存,部分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偏低,病险水库塘坝除险加固尚未彻底完成,城市排水管网老化、能力不足问题在极端降雨下易暴露,部分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和工程治理仍需加强。社会承灾能力挑战,部分群众防灾避险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有待提升;部分区域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仍需完善;基层应急力量的专业化水平和快速响应能力面临考验。
(二)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
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必须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将防汛救灾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作为检验各级干部初心使命的经验交流。服务发展大局的必然要求,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有效防范化解重大洪涝灾害风险,是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要求。检验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防汛救灾是对我们应急管理体系、组织动员能力、资源整合效率、科技支撑水平的一次全面实战检验,是提升县域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必答题。落实上级部署的坚决行动,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党委政府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和重要指示精神,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三)克服麻痹思想,杜绝侥幸心理
警惕“经验主义”陷阱,坚决摒弃“年年防汛不见大灾”的盲目乐观心态和“按老经验办事”的惰性思维。气候变化背景下,历史经验可能失效,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破除“与我无关”误区,防汛责任重于泰山,没有局外人。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必须摒弃“事不关己”或“职责仅限于局部”的错误认识,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杜绝“被动应付”倾向,坚决反对“等靠要”思想和“水来土掩”的被动应付方式,必须主动出击、关口前移,把工作做在灾害来临之前。严查“形式主义”作风,对预案挂在墙上、演练流于形式、排查走过场、物资“纸面充足”等形式主义问题“零容忍”,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地见效。
(四)强化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
预警信息精准覆盖,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短信、微信、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渠道,确保气象预警、风险提示、避险指令第一时间传递到村、到户、到人,不留死角盲区。避险知识入脑入心,深入开展防汛减灾救灾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重点普及山洪、泥石流、城市内涝的识别、预警信号含义、应急避险路线和自救互救技能。典型宣传示范引领,大力宣传防汛救灾中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讲好防灾避险的成功案例,营造“防汛减灾、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舆情引导及时主动,密切关注汛期网络舆情,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澄清不实传言,防止谣言引发恐慌,维护社会稳定。
二、聚焦源头,查险除患,以最实举措夯实防御根基
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是防汛工作的“第一道工序”,必须坚持关口前移,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一)全域覆盖排查,不留死角盲区
河道水库“过筛子”,对全县所有河流、溪沟,特别是行洪不畅、易漫堤、易出险的河段,以及所有水库(含小水电站)、塘坝、山坪塘进行拉网式排查,重点检查堤防稳固性、河道淤堵、水库大坝、溢洪道、放水设施运行状况。地灾隐患“地毯式”,对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复核监测,同时扩大排查范围,对切坡建房、临坡道路、工矿企业、学校、旅游景区周边等高风险区域进行再排查、再识别,尤其关注强降雨后新出现的隐患点。城市内涝“清脉络”,全面排查城区低洼易涝点、车库、商场、人防工程、下穿立交桥、老旧小区、建筑工地等,检查排水管网、泵站运行状况,疏通堵塞点,评估现有排水能力。基础设施“强筋骨”,检查交通干线、桥梁隧道、电力线路、通信基站、供水供气等重要基础设施的防汛防风能力,评估其可能受洪水、山体滑坡、大风影响的风险,及时加固排险。
(二)精准识别风险,建立动态台账
风险等级科学研判,组织水利、自然资源、住建、交通、气象等部门专家力量,对排查出的各类隐患点进行风险评估和等级划分,明确洪水、内涝、滑坡、泥石流等风险类型、影响范围和可能后果。隐患台账动态管理,建立全县统一的防汛风险隐患电子台账,详细记录隐患位置、类型、等级、责任单位、责任人、整改措施、整改时限、当前状态等信息,实行“发现—登记—交办—整改—验收—销号”闭环管理。重点对象挂牌督办,对高风险等级隐患点和难以立即整改到位的突出问题,实行县领导包保和挂牌督办制度,明确整改路径、时间表和应急预案。信息共享协同联动,通过应急管理综合平台,实现风险隐患信息在相关部门、乡镇(街道)之间的实时共享和动态更新,为指挥决策和协同应对提供数据支撑。
(三)铁腕整治除患,限期销号清零
工程措施固本强基,对河道卡口、阻水建筑物、淤积河段,立即组织清淤疏浚、拆除违建;对病险水库塘坝,加快除险加固进度或落实空库运行、降低水位等应急措施;对山洪沟、泥石流沟进行必要的工程治理或导流。管理措施严密布防,对暂时无法彻底整治的隐患点,必须落实严密的管控措施,设立警示标识标牌,明确转移避险路线和安置点;安排专人24小时巡查盯守;制定“一点一策”应急避险预案并组织演练。限期整改挂牌销号,对排查出的所有隐患,明确整改责任主体、整改要求和完成时限。建立整改销号制度,整改一项、验收一项、销号一项,确保在主汛期来临前,能整改的坚决整改到位,暂时不能整改的必须落实可靠应急措施。督导检查动真碰硬,县防指办、应急管理局、督查部门要组织联合督导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一线督查隐患整改落实情况。对整改不力、敷衍塞责、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问责。
(四)科技赋能监测,提升预警精度